现在的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爸爸妈妈总是竭尽所能,为孩子打造一个“无障碍”的环境。然而,研究显示,越是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生活应变能力越低,对他的成长反倒是有害无益,可见大家有必要重新认识挫折教育。
成长的路上,不可避免地充满了各式压力与挫折,父母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往往在事件发生之前,便急于替他们扫除一切障碍,期盼孩子能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下长大。
但即使爸爸妈妈再怎幺保护,呵护在掌心的孩子,终有一天会飞出父母张开的羽翼,展开自己的生活。与其让他事后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承受加倍的痛苦,不如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对他展开机会教育哦!
提到“挫折”,大家脑海中一定会浮现愤怒、哀伤、痛苦等负面情绪,认为他带来的都是不好的感觉,其实既然挫折无法避免,如何从中获得力量,便是我们所要深思的。父母在挫折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则是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及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挫折并不可怕,一味的逃避只会陷入更大的困境,今日社会,孩子成长问题频传,和挫折忍受度的降低,可谓密不可分。父母们不妨放开紧握的双手,让孩子从不断跌倒中站起来,直至茁壮坚强吧!
挫折何处来
俗话说:“三岁定终身”,幼儿阶段是孩子个性的确定期,即早展开挫折教育,将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困难,从中学习成长。孩子的行为模式,深受经验所影响,做了什幺事、父母的回应是什幺,都刻划在他们脑海里,成为以后行事的指标。因此过度的溺爱与漠视,会让宝宝形
成错误的认知,到了他长大时,要改变他的想法就难了!
或许大人们会感到奇怪,现代的孩子衣食不缺,真有那幺多的挫折吗?站在成人的角度,自然会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但重要的是,从宝宝的角度来看世界。
原本我们以为很简单的事物,孩子可能需要一再的摸索才能了解,而这个过程未必都是愉快的。适度的引导是挫折教育中的关键,父母在展开机会教育之前,需得先了解孩子受挫的来源。
Why宝贝不开心?
成长篇1
宝宝从襁褓步入幼儿时期,想要“自己动手做”的意识越来越强,不管是爬行、走路、使用餐具、玩耍等,非得一试再试,直到满意为止。爸爸妈妈一方面担心年幼的宝宝无法保护自己,一方面为了节省时间,常常在孩子动手之前,便习惯替他做好。
虽然父母的顾虑实属情有可原,但在一再被打断的情况下,宝宝也变得十分焦躁,甚至开始哭闹了起来。这是因为孩子需从自己完成的动作里,获得满足感,而满足感的累积,有助于增添他的自信心。久而久之,若父母毫无察觉的话,待宝宝学习的兴头一过,他便会习惯让爸爸妈妈安排一切,遇到挫折只会寻求父母的协助。
同伴篇
两岁左右的宝宝,开始对“同伴”感兴趣,家里有小客人或是出外游玩的时候,一双滴溜溜的眼睛,总是绕着对方转。父母看见了,多会鼓励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每次过没几分钟,两个人就开始上演玩具争夺战!
由于大部分家庭都只有l~2个孩子,宝宝从小的认知中,便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所有的人都应该满足自己的需求,当对方不肯相让,孩子就会以哭闹、抢夺等行为,表达心 中的不满。爸爸妈妈不必急于将两人拉开,反倒要抓紧机会,教导孩子“所有权”的观念,或提醒他们用“轮流”的方式,让双方都能玩到新的玩具。
环境篇
孩子再大一点时,就会进入幼儿园就读。虽然短时间内认识那幺多的朋友,让他感到非常新奇、热闹,但以往陪在身边的父母,一下子失去了踪影,加上对团体中的课程、游戏不熟悉,挫折感马上随之而来。
在同伴的相处中,孩子慢慢会产生比较的心理,举凡小伟为什幺长得比我高、玲玲学东西好快这一类的发现,皆会在无形中增加他的心理压力。当孩子在学校表现失常,父母与老师应该一同努力找出原因,并依个别情况辅以不同的启发。
例如有些小朋友在体能游戏中,若表现不如预期,常表现哭闹、逃避反应,老师可再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让小朋友看到其它挫折忍受度高的孩子,如何接受竞赛结果,学习所谓的“运动家精神”。至于在家活泼,在学校却一声不吭的孩子,则可鼓励他去带领另一个小一点的孩子,慢慢展现自己的才能。
认识孩子的挫折反应
不同的孩子面对挫折时,反应亦不尽相同。为确保挫折教育发挥作用,认识孩子的各种反应可是很重要的喔,同一套处理模式,不见得适用于每个孩子,“因材施教”才是成功的关键,爸爸妈妈想提高宝宝面对困难的忍受度,可要仔细观察,针对孩子的特性,给予适合的帮忙。
争强好胜型:
这类型的孩子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这或许和家长从小给他的督促有关,使他对于胜 负特别执着。当结果不尽如人意时,他比一般人更难承认自己的失败,认为问题不可能出在他身上,而是游戏规则及大环境不够完善。
*爱的叮咛:你会发现,争强好胜型的孩子在团体中的表现都相当杰出,他对掌声的渴望,使他乐于尝试不同事物,但一旦遭遇失败,他的挫折反应也是极其强烈的,如果不在小时候,适度地给他一些小挫折,他会以为生活就该永远一帆风顺。
建议父母从玩围棋的游戏里,故意输给孩子,借机告诉他,即使输了,也能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每一个人都有输赢时候,胜利不是唯一的结果,孩子会渐渐领悟长辈们的用心
害羞胆怯型:
除了先天表现就比较害羞的小朋友,有时一连串的挫折,会使得抗压性低的孩子,以逃避的方式,来面对生活的挑战。在还没有尝试前,便打心底放弃,认为自己的表现糟得不得了,一定没有人会喜欢他这个胆小鬼等。
*爱的叮咛:观察这类型的孩子,他之所以会养成这样的性格,多来自于父母的保护过度,每次他要尝试的时候,父母的关心,总是早一步切断了探索的管道,稍遇到困难,便封闭自己,误以为外界环境尽是伤害。
害羞胆怯的孩子,他的挫折并非来自于失败,而是来自于全然的陌生,为了赋予孩子信山,温柔的鼓励是不可或缺的。利用生活中的小事物,增加他成功的经验,或是让大家一起做相同的游戏,了解自己与其它人并没有不同,进而打开心防,快乐地融入团体生活。
闷不吭声型:
不同于外向反应的孩子,这类型的孩子较倾向自我反省,当孩子闷不坑声时,周遭的 人的确比较难察觉他的想法,所以可能要多花一些时间观察,才能适时给予协助,爸爸妈妈 们不必过于担心。
*爱的叮咛:大部分比较懂事或年龄稍长的孩子,遇到挫折时,之所以选择闷不吭声,是因为他知道吵闹和逃避同样无济于事。他担心别人觉得他不够优秀,又怕造成别人的负担。
对于这种贴心的举动,最好的回应方式就是“陪伴”。闷不吭声的孩子并不是裹足不前,他的心理一直在尝试找出改善的办法,替他扫除困难无法满足他的需要,只要在旁给予支持,再适度的加以引导,就能重新建立他的信心。‘
争相推过型:
这类型的孩子和争强好胜型的孩子有部分相似。鬼灵精怪的他们,学习力特别地强,失败时,喜欢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认为借此可以摆脱责任,免于被师长责怪,并且不必努力来寻求解决管道,缺乏正面思考能力。
*爱的叮咛:争相推过型的孩子,普遍有好辩的坏习惯,任你口沫横飞地劝导,他自有另一番解读。要使他心服口服,光是“言教”是不够的,父母与老师大可按照他的解释,扣除他所说的干扰因素,重新演练一次,以证明他的错误。
化阻力为助力
近年来,中西方学者极力倡导“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希望父母与孩子能以正面的态度看待生活的挑战。但仅仅是让孩子遭遇挫折还不够,如何从中增加自己的挫折忍受度、排解挫折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挫折教育”的终极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努力,帮助家中的小宝贝化阻力为助力吧!
1.打造温馨的环境:相信没有人能否定,一个温馨的家庭对宝宝的影响有多大,在平和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很快地收拾心情,继续往前迈进。反之,则容易出现种种偏差行为。孩子最重要的学习对象正来自于父母,如果平日父母便常互相漫骂,将责任归咎对方,那要孩子如何朝光明面思考呢?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孩子的行为在大人眼中,或许是可笑的、微不足道的,但若因此而忽略他的感受,他会更加沮丧。试着怀抱着“同理心”和孩子沟通,从他的角度思考问题,你就会知道他要的是什幺了。
以鼓励取代责备,以体谅代替比较,家庭应是幸福的港湾,而不是另一个难以喘息的空间,您说是吗?
2.如何解决问题: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挫折时,常常会过度保护或一同责怪他人,好象若不如此,无法表现自己有多重视他,结果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并养成依赖的性格、此外,部分父母担心孩子太过软弱,便改以故做冷漠,袖手旁观,轻忽孩子的心力与智能有限,重复的错误练习,只会使挫折感加深罢了。
教导孩子解决问题,着重在引导思考、自我评估。与他一同讨论,该怎幺改善困境,之前的失败原因是什幺,用另外一个角度又会如何呢?给予孩子适度的引导后,接着再让他继续尝试,超越挫折之后,自信心与挑战困境就再也不是难事了!
哭泣、逃避是很正常的抒解反应,家长无须严厉的纠正,提醒他哭泣不能解决问题,困难不会凭空消失,当孩子冷静下来后,再提供些许建议就可以了。
3.与老师携手合作:学校的人、事、物远比家庭里复杂,待孩子进入校园生活后,学校便成为他最大的挫折来源。因此家长有必要了解学校的环境与老师的教学理念,从旁协助孩子。例如与老师 讨论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否与在家时不同,孩子在学校时,课业与人际关系的处理如何?老师又该如何教导孩子正确的挫折处理方法?结合双方的力量,即时排遣他的负面情绪,转变为成长的契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06960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