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带着“渴望学习”的特征来到这个世界的。爱提问题是孩子的天性。正是由于脑中不断萌生的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孩子才会在“问”与“答”中寻找到解开秘密的钥匙,并且这种问题意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实录一
雯雯神秘地告诉小雨,她是妈妈剖腹产生下来的。于是,一个关于“我是从哪里来的”话题很快在幼儿间展开。军军的结论:“孩子都是妈妈生的”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可是,孩子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我这么大的身体,妈妈的肚子怎么藏得下?”“我在妈妈肚子里面吃什么呀?”“小孩是怎么跑到妈妈的肚子里的?”“小孩儿生出来为什么要哭?”“那时候,爸爸和妈妈已经认识了吗?”……
问题的出现是幼儿学习的起点。正如美国作家阿西莫夫所说:“好奇总是与求知欲联系在一起,它激发少年儿童去发现生活的世界。”我们认为,只有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才是引发幼儿进行探究的兴趣之源。幼儿的提问往往与他们当前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事物有着直接的、感性的关联。随着心理的发展,经验的积累,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会越来越正确、科学。
实录二
午后,孩子们来到户外散步。不知是谁在梧桐树底下发现了一群蚂蚁,惹得大家都围过去看。浩浩问我:“老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蚂蚁呢?”我不出声,请他们继续观察。只见地上有一个啃过的苹果,上面爬满了蚂蚁。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看着,有人还忍不住用手去碰碰它们。我将那个烂苹果捡起来,扔进垃圾筒。起先,孩子们很诧异,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小蚂蚁们慢慢地朝各个方向疏散了。“原来是好吃的东西吸引了它们。”孩子们恍然大悟,立刻有人提出:“我们去找一样别的食物,再来试一试吧!”
幼儿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即时生成的。他们不仅关心事物的现象,而且想了解事物的本质;他们不仅喜欢思考,而且喜爱动手操作。主要表现为好提问题和做一些幼稚可笑的“试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幼儿的探索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让幼儿的疑惑找到答案。
实录三
一次上课时,我给孩子们讲农民伯伯如何种粮食。祁桦听了很不解地问:“我家的米不是种出来的,而是从超市里买来的呀!”经他这么一说,其他孩子也纷纷附和。我理解,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耕田插秧之类的农活已经离他们非常遥远了。于是,我请他们分组去收集有关农民、农业的材料。第二天,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有关农民劳动的图片以及镰刀、草帽等农具。最认真的要数谭晶小朋友,她跑到乡下外婆家实地考察了一番,并用摄像机拍下了真实的画面,给小朋友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幼儿过去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即将探索的问题之间往往存在着心理上的或是知识上的距离。要缩小这段距离,教师就必须借助材料,为探究过程创设特定的情景,运用多种方法去激活、唤醒幼儿的参与热情。幼儿将在这种互动模式中,用自己的语言、图画等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和发现。
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他们积极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过程。但是由于受年龄特点、生活和学习经验等的限制,幼儿提出的原始问题并不总是适当或有价值的。作为教师,应该清楚这一特点,正确引导幼儿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使幼儿能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与行动,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和适度的支持。这样,才能挖掘出每一个幼儿巨大的潜能,使之走上创新之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07815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