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本情绪的出现和发展,也同其他领域的发展一样,是有一定顺序遵循一定规律的,情绪产生的顺序和规律,服从于婴儿的生理成熟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在这里我们从正面和负面两类情绪中分别选择出现最早的两种基本情绪加以介绍。
一、正面情绪及表现
(一)兴趣
1、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先天的情绪,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之一。它最早出现于新生儿出生后的4~7天。兴趣也是一种情感状态,是人类动机的最深水平。我们常说兴趣是原动力,它可以驱动人去行动。早期婴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就是由兴趣这种内在动机驱动引起身体运动而发生的。例如婴儿看见了一个红球,对这个红色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引起了注意。因为有兴趣才可能维持对它的注意,而对物体的集中注意是认知发展的基础。兴趣使然,当红球移动时,婴儿才会用目光追视,而视觉追视是视觉—运动协调的基础。再如:当婴儿刚刚会发音的时候,他对自己能发出音感到好奇和兴趣,于是不断地反复地发音并乐此不疲。如果成人对婴儿的发音给予应答,就可以加深婴儿对发音的兴趣,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可以说兴趣是激励智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兴趣的发展
兴趣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①1~3个月是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由于外界的刺激,引起了婴儿的运动反应,运动反应的发生使婴儿参与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②4~9个月是相似性物体再认知阶段,外界声、光等刺激的重复出现引起婴儿的兴趣,使得婴儿对这些刺激做出反应。兴趣和反应使得有趣的景象得以保持,有趣的景象又使得婴儿对自己的活动产生了快乐的感觉。兴趣和快乐使婴儿不断地对刺激做出反应,于是活动重复不断地进行,婴儿从兴趣、反应和快乐中得到探索的满足。例如:带响的彩色玩具引起了婴儿的注意,成人移动玩具,引起婴儿视觉追视,每次玩具的移动都是再现的过程,再现引起婴儿的兴趣和探索。
③9个月以后是新异性探索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儿童对新异性物体感兴趣。一个熟悉了的物体不再引起儿童的注意,这是习惯化反应。
(二)快乐
1、快乐的意义
快乐和兴趣是两种最基本的正性情绪,快乐情绪最早出现于生后3~6周。获得成就可以使人快乐,完成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人快乐。快乐有助于心理健康,快乐可以为智力活动提供最好的背景,获得最有效的智力活动。当婴儿用积木搭起一个“塔”,当他捏起桌子上的小颗粒,当他因为把纸撕成碎片而开心地大笑,他在这些活动中都体验到了快乐。成人为他的“作品”鼓掌,他为自己的“能干”而高兴。这就是快乐,是真
正的快乐。
快乐是一种松弛状态,处于松弛状态的儿童易于与人接近或愿意承担义务去做点什么,于是不知不觉当中发展了社会性。快乐的天性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也从别人那里获得快乐。快乐的人际交往使婴儿从小相信成人而不怀疑,这对健康个性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2、快乐的获得
①快乐是与生俱来的:快乐是有生物学基础的,是与生俱来的。研究发现婴儿的激动或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同一个家庭里长大的兄弟姐妹,乃至双胞胎兄弟快乐的频率和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情绪激动较高的婴儿更快乐、更活跃、很少紧张反应,这就是所谓快乐的天性。
②快乐是在体验中获得的:我们希望每一个人快乐,但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教给别人学会快乐,因为快乐不是学来的,而是从体验中获得的。成功可以使人体验快乐,友谊可以使人体验快乐,被理解可以使人体验快乐,信任别人和自信可以使人体验快乐。快乐有益于健康,有益于发展。从婴儿时起,就要让他们体验快乐。让婴儿自己动手搭积木,获得成功感,让婴儿参加游戏,同别人玩耍,可以使他们体验参与、交往和自己具有的能力。这些活动都能引起婴儿的快乐,即使是短时的快乐,对婴儿也是有益的。成人要学会分享婴儿的快乐,分享不仅仅给成人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使婴儿体验到快乐的情绪。
快乐是信心、快乐是自信、宽容和能力的表现。
(三)笑
1、笑的意义
笑是婴儿出生之时就具有的一种能力,也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笑本身不是情绪,而是积极、愉快等正性情绪的表现。也是与成人交往、沟通的基本手段。婴儿的笑会给父母带来无比的欢乐,通过笑,增进了与父母的情感,使父母感到骄傲自豪。婴儿笑的行为,母婴交往中微笑的结果,都能促进婴儿身心健康的发展。笑可以促进交往,有助于活泼开朗、友善性格的发展。如果母亲缺少笑意,在与婴儿接触中经常生气、发怒、“横眉竖目”,久而久之,孩子不会笑,也不可能笑。在这样的种环境中生活,孩子会变得冷漠、孤僻、执拗、烦躁、不合群等不良个性。
2、婴儿笑发展的阶段
笑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①自发性微笑;出生后5周的婴儿就能微笑。这种微笑,没有针对性,不是对刺激的反应。婴儿在睡着时微笑发生最为普遍,女婴微笑的次数多于男婴。这种微笑通常是低强度的,表现为卷口角,即嘴边周围的肌肉活动,用嘴来作怪相,眼睛周围的肌肉并没有收缩,脸的其余部分仍保持松弛状态。
②社会性微笑;出生5周后,婴儿受到视觉刺激,包括看到成人的面孔,就会发生微笑反应。父母看着婴儿,婴儿也会微笑。再以后,面孔的移动,也能引起婴儿的微笑。3~4个月的婴儿,对陌生面孔、假面具都会微笑,人的声音也会引发婴儿的笑。这种情况维持到第五个月左右。这就是社会性微笑。
③选择性微笑(也称分化性微笑);婴儿出生6个月后,认识刺激内容的能力增加,能分辨熟悉与陌生的面孔,对熟悉的面孔发出频繁的、无拘无束的微笑。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的注意。这时的微笑才是真正的、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这种笑增加了婴儿与父母、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关系。
3、使婴儿笑口常开
培养婴儿乐观开朗笑口常开的性格,家长需要采取以下办法:
①使婴幼儿有个好身体。身体虚弱、营养不良,会影响孩子的情绪,难以有好的心情。
②营造家庭愉快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保持欢乐气氛,对孩子也要和颜悦色。
③父母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会幽默,让婴儿从小体验幽默。
④对于婴儿的笑,父母应及时给予回应,回应越及时、越多,婴儿会笑得越好、越愿意用笑的方式与成人沟通。
⑤父母要成为孩子的伙伴,关心孩子的游戏、关心孩子的成果,对孩子的任何进步与好的表现都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⑥对大一些的孩子要鼓励多交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
二、负面情绪及表现
(一)痛苦
1、痛苦的实质
痛苦是最普遍的负面情绪,是持续的超水平刺激的结果。新生儿出生后1~2天便可以发生。失望、疼痛、饥饿、噪声、冷、热、光等刺激都能引起痛苦。痛苦本身也能成为痛苦的激活剂。
痛苦与悲伤的情绪很难区分开,因为痛苦与悲伤往往同时存在。如果说痛苦是内心深处的感受,悲伤就是痛苦的表现形式。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哭得很悲伤,可能是因为被小朋友拒绝、与母亲分离、或者得不到同情等原因,这些原因使得他内心感到孤立、孤独、感到自己是无助的,这是一种梦想得到依靠和帮助而得不到的痛苦的感觉。
2、如何对待婴儿的痛苦
痛苦是一种负面情绪,要减少它的发生,发生后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①成人一定要减少使婴幼儿体验痛苦的机会,不要让婴幼儿长时间体验、忍受痛苦的折磨,比如婴幼儿不停地哭泣成人不可以置之不理。婴儿可以为了避免体验痛苦而自动停止哭泣,但是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孩子会把痛苦埋在心里,逐渐变为情感冷漠的人,而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因此对于父母和家人来说,要敏感地觉察儿童痛苦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措施慎重对待。
②与母亲分离是引起婴儿痛苦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原因之一。建议在孩子两岁半以前,父母尽量避免与孩子分离,以避免婴儿经常处于负性情绪之中。
③以同理之心对待孩子遭受的挫折和经历的痛苦,积极地帮助孩子学会应付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找到克服痛苦的方法,这将有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愤怒
1、愤怒的产生
愤怒是一种爆发式的负性情绪,最早出现与生后4~8周。一般以下几种情况容易使婴幼儿愤怒:
①强烈的愿望受到了抑制时。
②婴儿的身体运动受到了限制时。
③愿望的实现和自我表现受到阻碍时。
④受到了挫折或者被迫去做违反个人意愿的事情时,都可以引发愤怒情绪。
2、愤怒对婴幼儿的影响
愤怒虽然是一种负面情绪,但是不一定每次都产生负面的效果。它可以导致攻击性行为,儿童越是愤怒,冲动就越强烈,动手的欲望也就越强烈,于是产生攻击性行为。可以说冲动是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基础,愤怒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愤怒对人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它可以破坏人的认知和智慧活动,我们常说发怒使人失去理智就是就是这个道理。
发怒也有它的正面效果。人越是愤怒的时候,越有自信。因此可以说愤怒具有一定的自我肯定和自信性质。
(三)哭
1、对哭的解释
婴儿从一出生就会哭。哭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啼哭是新生婴儿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因此新生儿经常啼哭。啼哭表示他在交流在述说。有人认为,出生第1周新生儿啼哭的原因,主要是饥饿、寒冷、裸体、疼痛、想睡眠等;出生第3~4周新生儿啼哭的原因还增加了中断喂奶、烦躁、食品的变换等;以后又会有因为成人离开、玩具被拿走而啼哭。研究还表明,0~1岁的婴儿,啼哭的原因不同、模式不同,所以采取的护理措施也就应该有所区别。1周岁以后,婴儿逐渐发展了语言和思维能力,随之由生理现象引起的哭减少,而由心理现象引起的哭增加。此时,消极情绪的冲动和伤心的情感体验,期望有人去照顾他的愿望和要求没有得到满足,都可能导致哭。可见哭本身不是情绪,而是一种行为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示不同的含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当哭主要作为情绪表达方式的时候,它更多表达的是负面情绪。
2、0~1岁婴儿啼哭的意义
①饥饿的啼哭:这类啼哭多半是有节奏的,可伴随着闭眼,号叫,双脚紧蹬等。出生第一个月时,婴儿的啼哭多半是由于饥饿或口渴引起的,父母需要注意及时喂食。到第六个月,这类啼哭下降为30%。
②发怒的啼哭:这类啼哭的声音往往有点失真。这是因为婴儿发怒时用力吸气,迫使大量空气从声带通过,使声带震动而引起哭声。刚生下来的婴儿,因为被包裹得太紧使活动受到限制,也会发出这样的啼哭。
③疼痛的啼哭;例如打针时的啼哭。这种啼哭,事先没有呜咽,也没有缓慢的哭泣,而是突然高声大哭。先是拉直了嗓门连哭数秒,接着是平静地呼气,再吸气,然后再呼气。由此引起一连串的叫声。疼痛性啼哭可分为偶发性疼痛型啼哭、一般性疼痛或慢性疼痛型啼哭。前者因创伤引起的突然剧痛或腹痛,或因瘙痒、灼热、不适、发烧引起的偶发性疼痛型啼哭。这种哭声突然激烈、声音很响、不停地号叫、极度不安,脸上有痛苦的表情。后者是因没有吃饱或营养不良等原因造成的疼痛型啼哭。这种疼痛经常反复发生。
④恐惧和惊吓的啼哭:这种啼哭,婴儿初生时就开始有了。其特点是突然发作,强烈而刺耳,伴有间隔时间较短的号叫,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婴儿被吓着了。需要赶紧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⑤不称心的啼哭:这种啼哭是在无声中开始的,起初两三声是缓慢而拖长的,持续不断,悲悲切切。这时父母需要在行动上给婴儿予关心。
⑥招引别人的哭:婴儿从第3周开始出现这种啼哭。这种哭先是长时间的吭吭叽叽。哭声低沉单调,断断续续。如果没有别人去理他,就会大哭起来。在听到这种声音时,父母应该注意到自己已经忽略婴儿了,他在要人呢。
待婴儿的哭声,父母应该正确答理。千万不要婴儿一哭就抱起来,就哄;也不要对于婴儿的哭不理不睬, 认为婴儿哭够了,自己就会停止的。婴儿在1岁前,还不会爬行、站立、行走,哭是每天不可缺少的活动,哭对于婴儿的身心发育是有好处的。也是婴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婴儿此时的哭,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马上禁止。但最好能控制在1分钟左右,不能让婴儿哭的时间过长。同时,对于婴儿的哭,要善于观察,先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摸摸头、贴贴脸、看看眼泪、鼻涕、大小便等,判断是否生病了,如果怀疑孩子有病,赶快治疗千万不能耽误了。对于其他原因的啼哭,要区别不同情况,给予适当关照。尽量满足婴儿的需要,使婴儿哭的次数减少或时间缩短。在良好的护理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啼哭现象会逐渐减少。特别是在会说话以后,婴儿逐渐学会用语言、动作来表示自己的需求和不愉快情绪时,用哭来反映自己情绪的现象逐渐减少。
3、2~3岁婴儿哭的意义
对于2~3岁的婴儿,经常啼哭,会影响身心发展。这时的啼哭多与生活经验不足,生活能力低下,或遇到力不从心的事情有关。如走路时不小心摔一跤会哭、积木老是搭不好会哭、自己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也会哭等等。这类哭是不可避免的。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减少孩子哭的次数、缩短每次哭的时间、降低伤心程度。对这个年龄阶段婴儿的哭父母需要重视,因为它往往是不良情绪的反应。父母要尽量做到哭前积极预防、哭时正确对待、哭后加强教育。
①哭前积极预防。注意观察婴儿哭之前的征兆,自然而不勉强地转移婴儿的注意 ,改变原来所处的情境,把婴儿从“想哭”、“准备哭”的体验中引导出来。例如:送孩子去托儿所,婴儿往往会在快要到达时因不愿意离开父母而哭啼。父母在孩子啼哭前就对孩子说:“老师、家长都不喜欢爱哭的孩子,好孩子不哭”,孩子入托儿所后,父母应迅速离开,让孩子尽快进入小伙伴的集体里,淡化对父母的依恋。避免啼哭发生,当婴儿在走路时摔跤后,父母应该马上说:“宝宝是个勇敢的孩子,有点痛也没有关系。”对于婴儿的过高需要、不适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可能会发生哭闹,如看到新颖的玩具非要买时,父母可以使用一些办法,把孩子的兴奋点从当前的事物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其实防止孩子哭啼的根本方法还是在于对孩子早期进行良好行为和品德的培养与教育,不溺爱、不娇惯、不迁就,对于孩子的自控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孩子的任性、撒泼等不能自控的行为,坚决制止和否定。对孩子的需要,应该满足的、能够满足的,就满足,不能满足的、不该满足的就坚决不满足,千万不要以是否哭闹,或哭闹的程度的大小作为满足的标准,这样可能会造成孩子以哭闹为要挟手段向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②哭时正确对待:孩子的哭闹,同任何事情一样,都有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如果预防性措施不见效果,孩子仍然哭闹了起来,越哭越伤心,那么要采取多种方法对待。第一种是,父母采用严肃的态度,厉声训斥制止,不让其继续哭闹下去。这种方法往往是会有效的。但要注意场合,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严厉批评,否则会伤孩子的自尊心,反而哭闹得更厉害。第二种是,父母耐心等待,让其“哭够”、“哭完”、“不想哭了”。在此期间,父母对孩子不加理睬,对孩子无任何表示。三、五分钟后,孩子自觉没趣,哭闹状态有所变化,或者哭声变小、或者强度减弱、或者断断续续,出现了“转机”,父母立即采用巧妙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把孩子引进新的情境,从而有效地使婴儿停止啼哭。巧妙的方法很多,如说:“哭多了,眼睛会坏的,看不见电视了”、“这么多眼泪,用瓶子装起来多好呀”、“给宝宝照个哭相多好看啊”等等,会把孩子逗笑的。
③哭后加强教育。当婴儿长到二、三岁时,每次哭后。引导婴儿回忆哭的过程,找找产生哭的原因,分析一下该不该哭,哭有什么坏处,以后遇到这种事应该如何办等等。通过这样的教育,哭的次数会逐渐减少。
三、婴儿情绪表现特点
婴幼儿的情绪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①情境、外部性。即随外部情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或者减弱甚至消失。
②激动、冲动性。即高兴时马上会手舞足蹈、笑逐颜开;愤怒时马上会咬牙切齿,暴跳如雷。
③暂时性。即指某种情绪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就是大人不管他,到一定时间后,这种情绪也会变化的。
④与生理需要有关。特别是在婴儿时期更为明显,饥饿与身体不舒适时就会哭,吃奶时就会笑。2~3岁的幼儿也会常常因为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情绪表现不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08087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