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我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学龄前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通通的转贴:(写于9/15/00 3:09:07 PM)

《与孩子过于亲密的情感联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孩社会化及个性成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逐步断裂和母亲的依恋般的感情联系。换句话说,母子之间不再有孩提时代的亲热,男孩对母亲产生陌生、距离感,这是男孩成长为男人的一个重要步骤。所以,父母特别是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鼓励、预演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分离。事实上,许多母亲却在用过多的爱将孩子长期地留在自己温柔的保护圈内。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一方面由于自己未成熟而需要这种感情纽带,同时也会感到无名的压抑。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这也是一种乱伦,是比性的乱伦更危险的精神乱伦。因为它不易被察觉,由于母爱的光环,这种爱甚至会显得愈发伟大而且熠熠生辉,使得这种不理智的爱更具有隐蔽性,其危害不易被发现,但它的破坏力却是很大的,它阻碍了孩子的个性成熟,限制了孩子的人格独立。

因此,父母过多的感情投入是一种自私的爱,也是一种教育偏差。

分析产生这种教育偏差的原因,恐怕不能以“家长素质低,自我控制能力差”盖之。深入地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存在着家长育儿观的落后和家长心理世界空虚这两种内部原因。

把孩子看作是父母的延续,还是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这是父母教养子女态度和方式上的起点。

实际上,社会是由一个个社会成员组成的,而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家庭中培养出来的。所以,每一个孩子不仅仅只是父母血缘的延续,也不仅仅是父母的福气和老来幸福的保障,他更是社会中未来的成员,需要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和发展。所以,孩子不是父母自己的,而是孩子自己的,孩子必须培养成有自我人格意识,有独特个性、独立的一个人。

母亲对孩子长时间的抚育,易形成较深刻的依恋关系。有的母亲甚至荒废了工作,消磨了事业心,没有了自己个人世界,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心愿,以填补自己的精神空虚,这更是一种自私的爱,母亲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母亲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有意无意之间也要求孩子同等回报,孩子对她一点点“离心离德”,都会使她伤心不已,甚至恐惧万分。

如何避免上述情感误区呢?我认为父母尤其是母亲,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爱自己,把过多的投入在孩子身上的精力和情感,分一部分给自己,营造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对社会和父母自己都将是十分有利的。

WeeWitch的回复: (写于9/16/00 1:37:16 PM)

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带有普遍性问题,但可惜太短,有些话没说透。

首先我要澄清一点,即该文中所说母子亲密关系问题,与我们这些天所讨论的全托与否问题是两码事。全托的争论是在孩子三岁左右,这时的孩子应该与父母有很亲密的关系,这是他们今后进入社会与他人交往所必需打下的感情基础。而通通贴的文章所讲的情况是孩子更大一些,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男孩,母亲要做到与孩子心理断奶,鼓励他自立。

如何与孩子建立健康的关系的确是一门不易掌握的学问。过分的母子依恋在任何社会都有,但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养儿防老”,是农业社会的一个特点,即父母对孩子的占有权以及孩子对父母反哺的义务。这种传统对农业社会中家庭结构的稳定起到很大作用。即使在工业发达的城市里,仍可见这种传统的体现,即产妇在月子中孩子由老人来照顾,祖父母辈对儿孙辈的生活有巨大影响。

中国的一些父母对孩子有过多的占有欲和支配欲,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财产或所属物,一定要孩子顺从家长规定的模式而生活。母亲有时对儿子有过分的依恋,这也是中国家庭中婆媳关系难处的原因之一。尤其一些中国母亲在丧夫或离异后,不愿再嫁,而是将孩子奉为生活全部,稍有不顺心,便如天塌地陷,可谓“寡妇心态”。更视儿媳妇为“情敌”,与其“争宠”,此间种种,难以赘述。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由于有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儿女从赡养父母的沉重负担中解脱,父母也老有所归。这是符合人类社会进化需要的。父母对孩子倾注心血,是义务是责任,但孩子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反哺父母,因为他们要承担自己后代的养育。

中国正在建立自己的社会保障系统,迈向更文明社会结构。

摘自 中华母婴网 胡雅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10290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