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诗意地成长??浅谈童话的心理疗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儿童心理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摘要:童话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表达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生动地折射着现实生活。自弗洛伊德开始,童话就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童话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动力,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童话;心理健康;心理治疗

一、童话与儿童天性的契合

童话是什么?

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教授认为童话“是一种儿童自己未必编得出来,但是符合他们的精神,在白天的梦里,或者夜晚的梦里,可能看见过,能够为他们所相信的情形和故事。”

童话讲的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善与恶、穷与富、强与弱、爱与恨……童话所提出的问题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恐惧、死亡、背叛、追寻生活的意义……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

儿童天真、质朴、富有幻想。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儿童的思维方式带有童话的特点,儿童的游戏也时时显示着童话的色彩。儿童生活中的现实和幻想往往是很难截然分清的,他们靠幻想去填补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空白,也靠幻想去拉近自己和客观事物的距离。而童话凭借幻想的翅膀,穿越时空,使常见的和罕见的、熟悉的和陌生的各种人物与现象,发出奇异的光彩,或者把人们的理想编织成灿烂绚丽的画面,因此童话以浓郁的幻想色彩和趣味性与儿童的生命形态达成了天然的契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中写道:借助于童话,孩子不仅用智力,而且也用心灵认识世界。同时,不仅认识,而且对周围世界的事件和现象作出反响并表达自己对善与恶的态度。 3 4 5 6 后1页
童话给了孩子一个希望,它告诉孩子,只要你有勇气并坚持下去,就可以克服万难,征服敌人,甚至可以实现心中的愿望。童话与儿童天性的契合,使他们之间体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亲缘关系,它比别的文学体裁更能激发儿童的情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追求光明、追求不平凡事物的宝贵天性。

二、童话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动力

儿童的中枢神经尚未发育成熟,抽象思维教差,常常不能明确表达心里的困惑。童话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把儿童很难用语言表述的渴求、压力与无助以外化的形式投射出来,然后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来。早在上个世纪初,童话就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弗洛伊德曾把对童话故事的解释和“梦的解析”联系起来,他认为成人的潜意识意愿和冲动可以以梦的形式安全地表达出来,而童话故事则为儿童提供了一种能够安全地宣泄消极情绪的如梦般的情景。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教授贝特尔海姆也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实践中发现,文学最适合于培育儿童的心智能力,能够使他们获得寻找生活意义的能力和赋予生活更多意义的能力。这促使他对童话故事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童话心理学。

贝特尔海姆认为,童话世界常常可以反映孩子不同心理成长阶段的心理冲突,并以童话独有的形式,帮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解决问题的办法,顺利度过心理成长的不同阶段。童话站在儿童的角度,使儿童在童话中能够找到符合自己身份的角色,并对其进行角色的认同。儿童常常会认为自己就是童话故事中的那个主人公,在童话里经历着人间的种种考验并最终取得胜利,实现自身的成长。如读《木偶奇遇记》,儿童会感悟到成长的艰辛并获得成长的经验;读《快乐王子》,儿童会体会到爱的力量、友谊的崇高;读《海底的女儿》,儿童会扫除蒙在心灵上的灰尘,懂得纯净的爱……通过童话阅读,儿童知道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让他们的精神家园充满阳关,健康诗意地成长。 3 4 5 6 后1页
三、童话心理疗效的实践

案例一:

笔者班级曾有个叫超超的孩子。他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超超和继母的关系水深火热。由于成绩较差,在校经常受到任课老师和同学的嘲笑甚至遭到父亲的毒打。渐渐地,超超的脾气越来越歇斯底里,一触即发,经常发了疯似的追着同学打,也会狠命地抓自己咬自己,直到鲜血淋漓,甚至在过激之下曾发生跳楼的行为。等他平静后,面对父母、老师的询问,他往往低头沉默,即使说话,所表达的意思也很模糊,让人无法理解。超超一而再再而三的过激行为,给同班其他的孩子带来了阴影,许多家长要求校方让超超退学。面对这样一个有心理疾病的孩子,父亲改掉了暴躁的脾气,继母尽量给他母爱,同学老师也尽力地帮助他,给他温暖,但效果不大。面对濒临崩溃的父母,笔者建议并陪同他们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之后,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笔者开始讲述童话,准备用童话故事打开他心灵的死结。

儿童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弱者,忧虑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怕被父母抛弃、怕黑暗、怕怪物,担心自己的安危,担心自己是无能之辈,遭到嘲笑……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超超的内心有两个死结,一是失去亲身母亲的关爱,二是在校受到嘲笑失去了尊严。母亲对于一个孩子的意义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没有母爱的孩子最缺乏安全感,而师长同辈的鄙视无疑对超超是雪上加霜。这种无助、恐惧、困惑成年人可以通过倾诉来减轻痛苦,降低对自身的伤害程度,但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完全不能够清晰地用言语表达自己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甚至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无论怎样帮他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都达不到效果——孩子无法理解,不会倾诉,只有压抑。而压抑的结果往往有害无益。 3 4 5 6 后1页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越是感到痛苦,越是感到忧郁,就越要进行乐观的幻想。幻想本身并不真实,但它令人充满希望的感觉却是真实的,而这种感觉正是我们的精神支柱。童话故事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为儿童提供一个“较真实”的幻想世界,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能够反映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焦虑、担忧、紧张、不安等情绪。很多童话都间接表达了亲子冲突,针对超超的情况,笔者最先讲述的是《白雪公主》、《灰姑娘》、《美女和野兽》等经典童话,借助童话,超超能够找到和他自己问题相类似的情况,将一些负面情绪投射到故事中的人物身上,如《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中狠毒的继母形象的最终下场让超超发泄了自己对继母的不满和恐惧,真正发泄了才有力量更好的接受。而《美女和野兽》贝特尔海姆认为:这个故事表明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一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无论现实情况怎样,孩子在听了这个童话总愿意相信,他的父母会怀着一片爱心,不惜冒生命之险给他带回最渴望的礼物。反之,对孩子来说,他相信自己无愧于这种奉献,因为他也爱父母,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由此超超得到暗示,父母是爱他的,而他必须像故事中的女孩一样爱父母。童话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超超内心的渴望、混乱,迂回曲折地把他的情感思想展现出来,并接受他的负面情绪。

在笔者不断的讲述下,超超的话多了,会笑了,他开始上课听讲,和同学交换课外书,与父母的关系改善了许多,成绩尤其是语文在班级达到中等水平,当他看童话书时像正常孩子一样露出纯净灿烂的笑容时,你不得不相信是童话产生了奇迹。

案例二:

“妈妈,那是什么地方?”夜的寒气中,小狐狸指着前方问。

“那是村庄,” 狐狸妈妈握住小狐狸的手,“住着可怕的人。他们会挖陷阱,会下套子,还有猎枪和弓箭。所以啊,我们要远离村庄,远离人类——除非万不得已。哦,宝宝,你的小手真是冰冰凉啊。”妈妈把小狐狸的双手拢在嘴边,一口接一口地呵出热气,“你需要一副手套——你也长大了,迟早是要独自生活的,自己去买吧,村口的第一家就是的。”

教室里很安静,教师抬头:“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冬天。”

“小狐狸准备买什么?在哪买?”为了帮助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听懂这个故事,教师继续提问。

“小狐狸要买手套。”

“因为他的手太冷了,需要手套。”

“它要到村口去买。” 3 4 5 6 后1页
由于对故事的喜爱,孩子们听得格外仔细,且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的孩子特别有灵气,特别惹人喜爱。

“狐狸妈妈认为人类是怎样的?”教师穷追不舍。

“妈妈认为人类是可怕的,因为他们会把小狐狸抓起来。”陈文康睁着大大的眼睛,一脸严肃。

“对呀!他们会用弓箭射,还有猎枪呢!”上课难得安静的卫天赐听故事时总是兴致勃勃,非常专注。

教师也严肃起来,用更加低沉的声音继续讲述:

“来,孩子,伸出你的右手。”狐狸妈妈对小狐狸说:“这是一个铜钱,刚好够买一双孩子的手套,你可要记住了哦,只有右边这一只,是小孩子的手,左边还是小狐狸的爪子——要好好插进裤兜。进了店门,人家问你买什么,你就伸出右手,说要买手套——记住,千万不要紧张,千万不要伸错了。否则,你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教师停下来,所有人都望着教师,眼睛里有恐惧,也有困惑,一刻不停的蔡荣和李孟阳这时也安静了,瞪大眼睛。

“这是一个铜钱,刚好够买一双孩子的手套……”教师再读了这一段,原先听懂的孩子眼里恐惧更深,原先困惑的这遍听下来恍然大悟。当然,也有依然困惑的。

“为什么小狐狸伸出左手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由于紧张,孩子们把手高高举起,却没有了往日“我来、我来”的聒噪。

“因为小狐狸左手是爪子,让人看到的话,会被人认出来,会被杀死的。”平时说话急急巴巴地程旺此时却异常的流利。

“谁呀?”听见敲门,一个粗重的声音问。小狐狸一阵紧张,掏出了左手——并把原先捏在右手的铜钱换到这只爪子里!

“呀”!陈云涛忍不住惊呼起来,更多的孩子却是捂住嘴巴,比小狐狸还紧张。

“老板疑惑地看了看放在柜台上的狐狸爪子,看了看对面这张小孩的脸,又看了看爪心里的两枚铜钱——然后,取出一双小孩的手套,递给小狐狸。小狐狸拿过手套,转身刚要走,听见里屋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妈妈,这么冷的大雪天,小狐狸怎么办呀?”妈妈说:“不要紧的,小狐狸这会儿正和你一样,抱在妈妈的怀里呢。”听到这里,小狐狸转身就跑出了店铺——奔向村外的树林,去找他的妈妈。”

“谈谈你们的想法吧。”面对依然沉浸在故事中孩子,教师提问了。

“小狐狸回去找妈妈了。”

“妈妈看到小狐狸回来,会很开心的。”

“老师,小狐狸碰到了好人。”程旺郑重地说。

“对,小狐狸遇到了好心人。”更多的孩子附和着。 3 4 5 6 后1页
以上短文是笔者上完读书课后的随笔。文中所出现的学生都是后进生。卫天赐较懒惰,不会主动完成作业,攻击性强;陈文康相对同龄人来说注意力更不易集中,碰到拼音就方寸大乱,畏惧学习;程旺胆小怕事,经常哭,没有自信。对于人的成长而言,一切都始于童年期,只要没有获得内心的安全感,他就不能进行艰难的心理整合,获得人生的意义。一年级儿童刚成为小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短时间都无法适应校园生活,如果在此阶段,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与信心,会直接影响以后的发展。儿童都喜欢听故事,笔者从童话入手,让学生学会倾听,爱上学习,消除心理的不安。《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胆小如鼠的巨人》、《可爱的鼠小弟》等等一系列的童话讲述,让孩子们明白了这个世界有丑恶、有不公,但勇敢的反抗者最终一定会找到出路,获得成功。通过童话,儿童渐渐获得了前进的勇气和动力,变得勇敢、自信、勤奋。卫天赐开始自觉做作业,懂礼貌了;陈文康上课开始积极发言,成绩明显提高;程旺变勇敢了,说话结巴的他发言越来越流利,还能主动和老师交流。

在古代印度,人们相信讲故事不但可以治病救人,而且可以消除忧伤和净化罪孽。甚至有人将童话所能带给人们的好处与基督教的教义相比。当孩子遭遇挫折不断犯错时,与其训斥和苦口婆心,不如用童话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于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成长。

四、结束语

人类的心理是复杂的,童话故事不是打开所有儿童心理问题的万能钥匙,也不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万灵神药。但童话对儿童来说确实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浸泡在优美、灵动、充满智慧的童话作品中,从根部体会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感情,这样的孩子肯定是诗意的、健康的、乐观坚强的。让我们以童话为载体,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精神分析学视野中的童话文学》舒伟,丁素萍著

2.《童话与儿童心理治疗》 谢谟著

3.《爱的礼物——论童话的母题及其功能》 舒伟著

4.《童话:儿童心理成长的精神家园》 应玲素著 3 4 5 6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10488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