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过早送孩子进幼儿园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吗?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入园入托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小D是2岁送托儿所的,记得当时就一直有妈妈给我留言,说国内有一种说法,建议3岁之前不要送托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我曾关于这个问题询问过小D的认知老师,当时得到过一些建议。现在结合我们这一年的入托经历,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半杯水的视角

在说这个话题前,我觉得有必要先划清一下讨论这个问题的界限:几岁送托合适这个话题本身是针对有选择权的家庭,比如像我,当时还决定继续当全职妈妈,也就是说我是可以继续带小D的,入托并不是一个必须选项。

但也有很多家庭,入托是没得选,父母双职工,没有老人帮忙,那只能送托,像我在美国的闺蜜在女儿6个月左右就送去全托了,这就不再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哪了。

如果入托是你家的必选项,那就好比看待半杯水,不要总是去盯着空着的那半杯,然后开始陷入不断焦虑后悔和质疑,觉得这样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不如换个视角,去看那还满着的半杯水,然后多思考:怎样在剩下的有限时间内,多陪伴孩子?怎样在送托之前,让孩子和你自己都更加准备好?

所有的选择并没有绝对好坏,只有当下最合适。很多所谓的”坏“选择,错的不一定是选择本身,而很有可能是我们选择前和选择后的患得患失,作出选择后,就活在当下,然后将这个选择的优势最大化,这不仅仅只适用于育儿。

说完这个前提后,那回到今天这个话题,就是如果恰巧我们很幸运,还有得选,那到底几岁送托比较合适呢?

孩子准备好了吗?

1岁之前的孩子几乎最感兴趣的都是大人,愿意和大人互动,容易被大人逗乐,但对其他孩子都是爱理不理,常常几个孩子在一起,也都是各玩各的。这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正常的,孩子的社交发展第一个阶段就是“独自玩耍”。

合适孩子入托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他们的社交发展至少进入第二个阶段,“平行玩耍”。也就是说,孩子不再对其他孩子熟视无睹了,他们也许还是各自玩各自的,但是开始表现出对其他孩子的兴趣,也会更加乐意周围有其他孩子在一起。当然有时还会出现抢玩具打人的情况,这些“霸道行为”的本身也说明了社交需求的萌芽,解决人际冲突本身就是社交能力的锻炼。

一般而言,大部分孩子从1岁半到3岁之间会陆续进入这第二个阶段。当孩子开始出现这样的社交需求萌芽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交圈,让孩子可以在这样的安全环境中去发展他们的社交技能,这也是为什么一般来说送托会是最简单的方式(但绝对不是唯一方式)。

小D刚过两岁时,就明显出现了这样的特征。我也有尝试更多带她去早教班、参加社区活动,但她是个比较慢热的孩子,每次和陌生孩子的互动需要时间,而且常常刚刚熟络活动就结束了,下次见面又常常是很久以后。这一年的托儿所经历让我发现,从托儿所建立的固定朋友圈的确对她的社交发展非常有益处。

你准备好了吗?

永远不要在自己状态最差的时候送孩子入托,这几乎是我对每个新手妈妈的建议。我曾经遇到一个二宝妈妈来咨询,说因为有了二宝,自己分身无暇,明显感觉到自己陪伴大宝的时间少了,而大宝也愈发无理取闹,她就想要送大宝去托儿所。这是我非常不建议的,千万不要把送托儿所作为解决自己“麻烦”的途径。

送过孩子去托儿所的过来人都知道,孩子刚刚入托的前半年,“麻烦”只会多不会少。孩子分离焦虑引起的上学前大哭大闹,回家后无比粘人,还因为增加和同龄孩子接触而增加生病的机会。刚刚入托的阶段本该是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爱,帮助孩子迈向独立的时刻。但当我们一开始的预期就是“尽快脱手”,这时,你肯定就会不耐烦,就会烦躁,也许就会把本来就是孩子正常的反应无限扩大,“我的孩子是不是安全感不够,其他孩子没这样,她怎么了?”

育儿这场游戏的起点是你,是由你来主导这场关系的调性是怎样的

另外一点就是我们要准备好放手。去新环境会不适应,离开妈妈会舍不得,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但这个过程中,我们父母的态度很关键。小D当时的托儿所的第一周,允许父母陪伴,帮助孩子慢慢适应。我亲眼看到她的一个同学的妈妈,儿子一哭,她也哭,于是整整三个月这个妈妈就一直陪伴着。

父母的情绪,特别是母亲的情绪对于孩子适应入托很关键。小D当时的园长就说过,当孩子在哭闹,在表达不舍得时,父母不仅仅要平静对待,更关键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信心,“虽然难,但你可以做到”。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语言也许他们并不完全懂,那父母的情绪就很关键。

父母这种信心的建议每个家庭也是不同的,所以完全没必要因为邻居家孩子去上托儿所了,我们同龄所以我家也要去。而更关键的是,扪心自问,我做好准备了吗?我真的决定放手了吗?

我们都知道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但请一定记得在孩子学龄前,我们的退出是可以选择的,请一定忠实于内心的状态,而不是迫于外界的“不得不”。

你给予孩子足够安全感了吗?

这才到了第三点,也就是国内普遍的说法了,“3岁前入托影响安全感”。 这个的确是大家最容易想到,但这里有个普遍的误区,很多人一提到安全感,第一反应就是,妈妈离开了,孩子不哭,孩子喜欢去托儿所。这个并不是直接相关的。

那安全感看不见摸不着,该怎么判断呢?很遗憾,学龄前的孩子很难直接盖棺定论说这个孩子安全感足或者不足,因为这个期间孩子的性格、认知等各方面都在快速发展,我们无法简单地把某个问题归因于某个单一因素。

我个人更喜欢把安全感称为“亲子的沟通渠道”,刚刚出生的孩子一直哭,这也是每本育儿书都会告诉我们的,及时回应可以给予孩子安全感,其实这就是在修建“沟通渠道”。这让孩子明白,“我沟通,我提出需求,有人会来回应我”;这也让父母学会,“孩子怎样的哭到底要沟通的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看,哭本身也是孩子和我们沟通的渠道之一,因此千万别简单粗暴地把去托儿所哭就认为安全感缺乏,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孩子,至少交流渠道是建立的,最初步的安全感是有的。

想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就该知道这个渠道的建立是“功夫在平时”,并不是等到孩子年纪大了就自然”水到渠成“的。而这个渠道建立最关键的就是陪伴、关注和回应,这些即使孩子开开心心入托的,也是需要不断强化的,沟通渠道的维护是一辈子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都强调,育儿是每个家庭的个人选择。去年当我送小D去托儿所时,我又意识到,育儿也是每个过去选择的累积,更是我们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建立。

就像我今天谈到的三点,归根到底,根本不是一刀切的年纪,而是人类关系的本质:对方、自己、我们。想明白这层关系,也许我们就能更加透彻育儿的关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11807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