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决入园分离焦虑的问题,因为下个月孩子就要入园了,很多爸妈表示自己的担心:“小不点儿从没离开过家,他能顺利适应新环境吗?”“以前都是我们哄着午睡的,入园以后他能自己乖乖睡觉吗?”言语中尽显担忧,下面看看美国资深幼教教你最有效的方法!
“入园”是个令不少父母头疼的话题,之前孩子每天都有家人照料,这次要彻底脱离家人的怀抱一整天,有不少孩子开始不适应:
有的从起床就开始哭,哭哭啼啼一路,到幼儿园继续撕心裂肺、难舍难分;
有的虽然上了几个月的幼儿园,却还没有对老师和同学建立起信任感,不敢和他们说话、做游戏......
父母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离幼儿园开学越来越近,父母究竟能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平稳过渡?
今天想从两个方面来聊这个话题:
一、“分离焦虑”出现的普遍年龄和原因;
为什么孩子出现的”症状“和书里讲的不一样?
“分离焦虑”其实说明了孩子心理发展的进步
该如何缓解你的焦虑?
开学前,刚开学,以及上学中,情况不同方法不同,让我们来分三步走
一“分离焦虑”的年龄及原因
大部分的父母应该都听说过这个词,今天我来给大家再做一些解释。“分离焦虑”确实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阶段。如果按照美国的数据,一个孩子大概在9个月的时候出现分离焦虑,12个月的时候出现峰值,到了2岁左右应该就自然消失了。
有一位妈妈曾经就拿着这个数据来问我,如果按照这个推断,我孩子上幼儿园都快3岁了不应该出现“分离焦虑”啊?为什么他还会哭得那么严重呢?
我来解释一下“现实”和“书本”里的不同:
①国内“母子分离”较晚
美国的“幼儿园”孩子可入学年龄是6周。我上班的Bright Horizons就真的出现过刚过6周,妈妈就把孩子送来的。因此,妈妈很早就和孩子有过“分离”经历,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孩子“焦虑”的年龄也会出现得比较早。
而在中国,大部分孩子3岁之前都是家里人带着,真正意义上和家人彻底“分开”的经历并不多,因此孩子“分离焦虑”的年龄也势必会比美国晚。
②“分离焦虑”源于孩子不理解“客体永存性”
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是第一个提出“客体永存性”观点的人,他发现孩子并不是一出生就理解一个东西可以“客观存在”。
比如你给一个1岁多的孩子一个小球,他会非常开心地玩。可是你突然拿一块布遮住球,这孩子就开始大哭。
在他的视角里,如果一件东西“看不见”就代表“消失了”。同样的,如果孩子与你分开,他就看不见你了,他会害怕你再也不出现了,因此就会大哭大闹。
不过我们换一个角度讲看,“分离焦虑”也是孩子“警觉”的表现。如果孩子在离开你的时候一点反应都没有,反而需要父母反思,之前的互动关系是否出现了问题?
如何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现在我们搞明白原因了,那么父母究竟能做一些什么呢?
①开学前,“躲猫猫”和“游戏疗法”,让孩子理解“分离和重聚”。
其实孩子焦虑最主要原因是他担心“爸爸妈妈不来接我了,把我扔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了。”那么趁孩子还没去幼儿园,父母就应该要让孩子充分相信,爸爸妈妈就算暂时“看不见”,之后肯定还会出现的。那究竟怎么做呢?
▲方法一:玩躲猫猫
这个我们大多数人都玩过,你可以让孩子躲起来,然后你去找他。并且你可以适当人为控制把时间变长一些,在找的过程中不停地说,“我一定会找到你的!不管你躲在哪里,妈妈都会找到你!”找到之后,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个过程是让孩子熟悉“分离”,并且让他相信,就算看不到妈妈,妈妈还是会与他“重聚”的。
▲方法二:用毛绒玩具和孩子演“幼儿园的故事”
专业的说法叫做“Play Therapy” (游戏疗法),主要是通过“过家家”的方式让孩子熟悉分离之后可能产生的“感受”。
比如妈妈可以拿着一个孩子最喜欢的毛绒玩具,告诉孩子,“今天小熊宝宝要离开妈妈去幼儿园了,你觉得小熊宝宝是高兴?害怕?还是有些担心呢?”
根据孩子的选择你可以接着往下编故事。
比如你可以说,“小熊宝宝有一些害怕,小熊妈看到小熊有些害怕,马上给他一个暖暖的拥抱,并且告诉小熊,没关系,妈妈第一天上学的时候也很紧张。上学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妈妈放学的时候会来接你的!”
之后的内容你可以随意地补充,比如预设一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可能出现的场景:中午吃饭,睡觉等等,让孩子也提前知道幼儿园的一天到底是什么样的。
最关键是父母不要忘记“重聚”的过程。妈妈可以说,“放学了!小熊妈妈早早就等在学校的门口,小熊宝宝看到小熊妈妈一下就跑了过去。你猜猜小熊宝宝这时候是开心还是难过呀?小熊宝宝会和妈妈说些什么?”
完整展示过一遍故事之后,你就可以等待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了,让孩子自己玩,你假装是听众。
中间每一次情节都不一定需要一样,关键是要让孩子理解在幼儿园一天可能出现哪些事情,心情是什么样子的,以及最终与妈妈一定会“重聚”就可以了。
开学前能做到这些就很不错了,但是有一件事情你要知道,就算你准备再充分,孩子开始几天肯定是会哭闹的,你心情也肯定不太好。那么,等开会以后,你又能做些什么呢?
②刚开学,父母需要做一件事:“安全感”授权
这是我自己发明的词。孩子在与妈妈分开之前,和妈妈有最强的“依恋关系”。如果平时你是全职带孩子的,那么孩子与你分开时,一定会有不小的情绪波动。这时候妈妈对于这个新环境的态度,以及老师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只有当孩子最信任的妈妈把“安全感”授权给幼儿园环境或者老师,孩子才会慢慢爱上这里。
▲父母可以帮孩子找“熟悉感”
第一天送孩子去幼儿园,一般都会跟老师做些沟通,如果你的态度是轻松自信的,就相当于给了孩子一个暗示:妈妈和老师关系不错,这个成人也许可以信任。
光做到这点还不够,你还可帮孩子对新环境产生“熟悉感”。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说,“刚刚李老师说那个构建区有很多软积木,你去看看是不是和家里的很像?你在家最喜欢玩这个了。妈妈觉得你一定会爱上这里的。”有两样东西很容易找到和家里重样的,第一个是玩具第二个就是绘本。当你找到之后,就大方地和孩子说出来,表示出你对于这个环境还有老师的信任。
▲再见的方式“独特”而不“拖沓”
因为经历过很多孩子与妈妈告别的场景,我先说两种特别不太可取的告别方式,这样做会让孩子对老师和环境都失去信任:
误 区 一
? 直接把孩子塞给老师,不做任何交流。
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对妈妈,老师还有环境都有强烈的“不信任感”。
家长一定要和孩子、老师有一些沟通,至少语言上要让孩子感受到这个地方是OK的,不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这里的人我也是可以相信的。即使在你再见之后,孩子还是哇哇大哭,但是至少他会慢慢对这个地方产生信任感。
误 区 二
? 一直陪着孩子,久久不离去。就算离去,也躲在门口悄悄看,只要一听到孩子哭声就又冲出来抱孩子。
这样做,孩子对妈妈倒是不会失去信任,但是会让他对环境,和环境里的其他人失去信心。
如果孩子一哭,妈妈就出现,孩子会对妈妈是否真的会“离开”抱有侥幸心理,并且孩子会反复尝试用哭泣召回妈妈。孩子的注意力也完全集中在如何吸引妈妈出现上,而不会慢慢地过渡到自己的活动中去。这对孩子的情绪过渡是非常不利的。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究竟父母该怎么做?
如果你想让孩子相信幼儿园是一个安全的地方,首先你得表现出来你的态度。你可以想一个独特的告别方式。
比如我看到过一个美国爸爸会让孩子在自己身上吹一口仙气,然后自己转着圈离开教室。孩子会被逗得咯咯直笑。我还见过一个妈妈会亲吻一下孩子的手背,并且自己在孩子手里画上一颗爱心,让孩子在她手里也画上一颗,然后告诉孩子,“这样我们就在彼此心里了!”
无论是什么方式,离开还是需要一定的“仪式感”的。并且坚定地告诉孩子,放学会由谁来准时接他。
说完这些信息之后,父母就可以大方地离开了。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哭闹,追出来,你可以重复告诉他“妈妈放学就会来接你的!”或者告诉孩子,“你可以抱一抱我,妈妈放学就会来接你。就像我们家里玩游戏的时候那样,小熊宝宝抱完妈妈心里就好受一点了,放学的时候你也像小熊一样给妈妈讲讲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怎么样?“
抱完孩子你可以多提醒,“班里有好多咱家没有的小汽车呢,快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吧,再见!”在那之后,无论发生什么,都请离开教室。虽然你的心里肯定还是充满了担心的,你可以过1个小时再给老师打电话问询孩子的情况。
根据我的经验,只要是父母送孩子的时候表现出非常信任老师和幼儿园的,一般15分钟之后,孩子就会自己玩开了。
也许有父母会说,这些我都做了呀,可是我们家孩子刚开学还是很焦虑;还有些父母担心,上幼儿园的3年里,孩子还会经历很多情绪波动,比如换老师了,升班了。有没有什么更加通用可行,解决焦虑的办法?
③上幼儿园期间,“社交故事”是帮助孩子适应变化的“万精油”
“Social Story ”(社会故事)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办法,这个方法最早是在1994年由美国专门研究自闭症孩子的专家Carol Gray提出的,目前已经使用了超过20个年头了。我个人觉得这方法不只是对自闭症孩子有效,对于普通孩子适应新环境中的变化也特别有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15612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