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送孩子上幼儿园?何时送?
当然要送,3岁以后,社会化是孩子发展的迫切需求
我想请教下,我家姑娘现在24个月,送幼儿园快半年了,还是不适应。她很胆小,尿裤子了也不知道跟老师说,经常穿着湿裤子;用勺吃饭不怎么利索,每次在幼儿园都吃不饱,回到家还得吃;不敢正眼看老师,受到表扬也就瞄一眼老师就不好意思地转开了;每次回到家就要粘着我,一分钟都不离开;每天早上去幼儿园都会哭,抱着我不撒手。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开心上幼儿园?
如果条件允许,建议父母最好在3岁之后再送孩子上幼儿园。3岁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这期间妈妈的陪伴很重要,最好能在家安然度过。3岁后孩子的迫切需求是社会化,而幼儿园是孩子是社会化过程的最佳场所。这是由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3岁之前,父母若无法照顾孩子,可请老人帮忙照顾孩子,一位老人照顾一个孩子,孩子能被照顾得更好一些。过早进入幼儿园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年龄越小孩子越容易产生挫折感。原因有三:一是幼儿园不同于家里,一位老师需要照顾多位孩子,难免会有所疏忽;二是孩子太小,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或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如自己动手吃饭、按时午觉、有事主动告诉大人等;三是有的地方的幼儿园教育过于学校化、知识化,偏重于教育而非保育。
若不得不送3岁之前的孩子上幼儿园,妈妈需要做好几点:
一是在家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引导孩子自己好好吃饭,主动上厕所,有需要及时告诉大人或请大人帮忙。
二是多跟孩子分享在幼儿园的好玩的事情,引导孩子多说一些幼儿园的事,多表扬孩子;妈妈对孩子的赞扬,会激励孩子更喜欢幼儿园。平日里,父母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多跟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如亲亲、抱抱;尽可能满足孩子对你的依恋,那都是她的正常需求。孩子只有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才可能慢慢对外界发生兴趣。
三是做好孩子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多与老师沟通,及时将孩子的情况告诉老师,并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在园的生活玩耍学习的情况。
每次送孩子去学校,孩子都哭哭啼啼?
分离焦虑是成长的必经过程
我儿子3岁半了,上幼儿园快3月了。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动不动就说不去,强行送去就呼天抢地地哭闹,干脆就由着他了。怀他那段时间,我的工作压力很大,加上不太注意营养,孩子出生后很弱小,体质也较差,三天两头就得上次医院。我内心很愧疚,一般不是什么事就都由着他。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都跟打仗似的,哭着闹着不进去,晚上回到家就缠着大人说不去幼儿园;老师让我们多给他做工作,可不论我们怎么哄、劝、威胁,都不管用。我在想,有没有必要过两年再送孩子去幼儿园?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通常会出现分离焦虑反应。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反应,这是孩子的本能反应——通过哭闹等方式向大人表达恐惧和焦虑情绪。这是孩子成长中不得不经历的过程,哭闹也是暂时的,大都会自动消失,父母不要过度紧张,最好能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害怕孩子哭闹就不送并不是好主意,孩子很可能会形成“哭闹就可以不去”的观点,再送时反而会加长孩子适应的时间,无异于让孩子再受一次罪。
不同的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一两个星期,有的需要一两个月,有的可能长达半年左右。这跟孩子早期安全感的建立有很大关系——安全感建立得好,孩子越容易顺利度过这个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的焦虑反应还跟父母的情绪有关。如果注意观察,孩子的身边一定有一位同样有着分离焦虑的妈妈,因为情绪是流动和会传染的。妈妈若对孩子依依不舍,会造成孩子恐惧上幼儿园,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妈妈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平日尽量避免将注意力全放在身上;积极引导孩子,多跟孩子讲讲上幼儿园的好处;未入园前,带孩子多与他人特别是同龄人接触,还可有意识地让家中其他人帮助照看孩子,让孩子体验一下短暂与妈妈分离的滋味,有了体验,孩子入园更易适应;可让孩子带一个熟悉的玩具去幼儿园,能起到安慰孩子的作用。平时可让爸爸多接送孩子,孩子更乐于上幼儿园,这是因为孩子更爱向妈妈撒娇,而从爸爸那里得到更多力量。
我小时候也没上过幼儿园,不也挺好吗?
孩子不是你,养成好的生活自理和学习习惯,是孩子的主要任务
我想问一下孩子不上幼儿园有没有关系?我们孩子4岁了,一直在家呆着。家中老人认为不让送孩子去幼儿园,认为家中有人照看,孩子会比在幼儿园舒适,等孩子6岁直接上小学就好。我和老公小时候也没有上过幼儿园,学习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另外,我觉得幼儿园不就是天天玩儿吗,孩子能学到什么,上不上都无所谓。
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我和孩子在小区里玩,发现别的小孩儿都跟同学呀、小伙伴一起玩,他想要加入却怎么也进不去,因为他们做的游戏是在幼儿园学的,而且大家都是一个班的。我家孩子就一直傻傻地看着他们做游戏、唱歌、说儿歌、讲故事,一脸羡慕的表情,我也才知道幼儿园可以学这么多东西。我该说服家人让孩子去上幼儿园吗?
孩子上幼儿园是有必要的,尤其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而言。不像以前,一个家庭中一般都有兄弟姐妹,现在的孩子却很少有。
幸好,有幼儿园。幼儿园旨在提供一个能让孩子的需要、兴趣、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环境,使孩子能更有力地成长。幼儿园教育是根据3-6岁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专门设计的,以游戏为主,回归生活。大致来说,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养成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二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激发孩子的潜能。可见,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相比于家中老人,幼儿园老师受过专门训练,能更好地对孩子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而将孩子困于家中,等于剥夺了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要知道,人的重要属性是社会性。孩子可以通过幼儿园提供的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与他人进行人际互动,从而逐渐形成独立的态度、行为方式,乃至个性等重要心理品质。这些都是家庭环境所给予不了的。相对来说,家人给予孩子的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力量,不管是爱也好,还是教育也好,都带这居高临下的姿态,长久以来,将限制孩子的发展。这也是孩子3岁后要走出家庭、进入社会的心理需要。
孩子的身心发展其实也对父母和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知道,孩子是不断成长的个体,这就要求我们的父母要多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学习一些育儿方面的知识,要采用科学民主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爸爸也要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担心孩子的新老师不够好怎么办?
父母是孩子与老师沟通的桥梁
我的女儿今年4岁多,上中班,今年她的班主任换了。其实还是以前的老师,是小班时候的带班老师,但现在成了班主任。从这以后,她上幼儿园的抵触情绪就特别大,每个星期几乎有两三天说不去上幼儿园。我问她原因,她就说这个老师特别凶。这位老师跟之前的班主任是情绪化一些,而且比较强势,对家长也是如此。
昨天晚上孩子又哭着说不去幼儿园,她一直说她害怕。我跟她说那去上半天可以吗?她同意了。老实说,我是打算让她今天上一天的,中午没打算去接她,所以我也没有告诉老师。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孩子不喜欢老师,我应该怎么引导呢?该让她独自去面对吗?
每个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都可能不同,父母要做的是全面了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父母不能将问题统统扔给孩子或老师,这其实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强调幼儿园阶段以家园共育为主,就是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需要老师和家长组成亲密的合作伙伴,共同承担着教育孩子的重任。因此,家长和老师最好能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确保了解孩子在家或在园的情况和需要,及时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等。只有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协调一致,孩子才能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要知道,孩子跟大人一样,对待不熟悉的环境、人,或者是害怕的事物,不自觉地会采取逃避的方式应对,只是孩子的反应更直接,父母需要理解。孩子的心思比较敏感、脆弱,要让孩子像大人一样情感上不喜欢理智上却要去做一件事比较难,他们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单纯地顺着孩子或让她独自面对都是不可取的。
所谓对症下药,主要就是和孩子谈话,让孩子将内心的感受和问题将出来,4岁的孩子是可以做到的。父母首先不要焦虑,你的焦虑会给孩子不好的暗示。有时,父母只需给予孩子耐心的陪伴和共情,孩子的痛苦就会因此得到消减。
若是问题与老师有关,父母需要主动与老师沟通,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法,要相信大多数老师本身对孩子是没有恶意并希望孩子开心入园的,不妨多给老师提供一些孩子的信息,如喜好、性格特点等,家长要做老师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需要提醒的是,父母若是答应了孩子某件事,最好能尽量做到,要言而有信,要不然就不要答应。
孩子跟其他同学打架了怎么办?
放轻松,同伴交往是孩子的成长需要
今天我和另外一位家长被老师叫去了幼儿园。原来是户外活动的时候,两个孩子互相推攘,后来动了真格儿大打出手,等老师发现的时候,他俩一个脸上破了一块皮,另一个摔了一跤,手受了点伤。是我家孩子先招人家的,对方家长难色不是很好。事情解决后,我们走出教室发现两个又在一起开心地玩起来。对方家长过去拉着孩子就离开,我还听到她教训孩子说:“今后不准跟那个小孩儿玩了。”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确实,我家孩子小动作比较多,老爱招惹别人。我该限制孩子,不让他跟别人玩吗?
我经常受到很多父母的信息问:“孩子受到了欺负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而这位欺负别人的孩子的妈妈同样也有困扰。不管从什么角度,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摩擦,家长需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会这样教育孩子:“你傻呀,他打你,你不会打他呀!”或者是限制孩子,不让孩子跟对方一起玩。家长护子心切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教给孩子的方式却不恰当,这样只会起到消极的教育效果,导致孩子对人际关系产生恐惧,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让孩子时刻觉得自己弱小。
我注意到一点,案例中的双方家长做得都没有孩子棒。孩子已经轻松解决了打架的问题,两人又和好如初了。而父母介入反而可能将小事扩大化,打架孩子交往的积极性。对于学前期的孩子来说,所有的人际摩擦都是他们对人际交往的预演,父母不妨轻松看待孩子之间的问题,也尽量不给孩子的打闹行为定性。因为此时孩子的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打闹并不存在原则上的敌意,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吵了没两分钟又和好了。父母不妨将处理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大都是在吵闹中逐渐学会交往的。
这并不是说父母不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人际交往的需要,不能限制孩子交友的权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关系中的,我们的各种问题是关系导致的,孩子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将为孩子成人后奠定重要基础。
其次,人际交往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的培养和锻炼,父母和老师要多给孩子创造环境,引导孩子善于与人交往:如主动与人打招呼、照顾他人需求、遵守规则等。平日里不妨多授给孩子人际交往的方法,在亲子游戏中多模拟各种人际交往情景等。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正确的交往技巧,面对问题时才能巧妙解决。
除给孩子提供有效建议外,父母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积极的精神支持,让孩子有信心自己处理难题。要知道,物质的力量是有限的,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只有有了坚实精神支持的孩子,才能成长为内心坚强、有力量的孩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17942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