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彤是个很优秀的女孩,但她总是怀疑自己。即便得到真心的赞美,她也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像别人说的那么好。而且由于过分“谦虚”,雨彤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以前,领导安排的每项工作她都完成得很出色,但每次她总是对自己的表现不放心,要一再地说些“我准备得还不够充分”、“这个地方我做得还不够好”之类的话。这让她显得非常不自信,所以在面对一些难度大、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时,领导就不再考虑她了,尽管她完全有这个能力。为此雨彤感到很苦恼,却又无法摆脱这份一如既往的“谦虚”。
临床诊断:被矮化的“镜像自我”,让她依靠过度谦虚来保护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镜像自我”概念认为,个体是把别人当做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在婴幼儿时期,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特别是认识发展水平的限制,个体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往往会根据生活中“重要他人”(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形成自我认识。所以,孩子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评价与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名词解释:
自我价值感:一个人基于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而形成的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缺少父母的积极回应和肯定影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定位
其实,聪明好学、做事认真细致的雨彤一直受到老师、同学和同事、领导的喜爱、赞扬。而她的父母都是很优秀、要求很高的人,不管她在外面受到多少表扬和奖励,父母也从来没夸过她,只是告诉她要继续努力、做得更好。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对自己行为表现的积极回应和肯定,雨彤形成了一个矮化的“镜像自我”,那就是“我还不够好。”由父母的态度和评价所产生的镜像自我往往居于个人价值系统的中心位置,所以无论受到外界的多少赞扬,雨彤都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像别人评价的那样,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而是根据被矮化的镜像自我进行自我价值定位,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好。
名词解释:
自我价值定位:指个体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的价值。
矮化自己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发展出一套保护自己的措施。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积极评价和肯定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它会成为一种对“自己不能获得爱”的忧虑,让一个人缺乏自信心。尽管长大后的雨彤十分出色,但被矮化的镜像自我仍然时刻让她感到忧虑,缺乏自我价值感。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后,为了避免再遭受小时候那种“不能获得爱”的痛苦体验,她都会主动矮化自己,认为“我做得还不够好”。因为这样一来,得不到肯定和表扬就成为理所应当的结果,可以让她逃避“我已经做得足够好,但还是不能获得爱(父母的肯定和赞扬)”所带来的痛苦。
这在别人看来是一种“谦虚”,其实是雨彤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种不成熟的、脆弱的自我保护方式对她的自我和职业生涯发展都产生了阻碍作用。
育儿建议:帮助孩子建立客观、积极的“镜像自我”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面“镜子”,孩子需要通过这面“镜子”的反射了解和认识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孩子?等等。帮助孩子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积极的自我评价,会为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幼儿时期的自我价值感与孩子真正能力的关系并不大,许多经验证明,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来自成人的爱与接受,是与愉悦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父母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是帮助孩子建立积极“镜像自我”的基础。
2岁多的斯宇可淘气了,特别喜欢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按电水壶的开关。妈妈没有批评斯宇,而是经常把水壶装满,每次发现斯宇按下开关之后,妈妈总会用赞许的口气说:“斯宇又帮妈妈烧水了,谢谢!”等需要烧开水的时候,妈妈也一定会说:“斯宇,来帮妈妈烧水。”几次下来,斯宇很是为此自豪,也不再随便玩电水壶了。妈妈接受斯宇的行为,就避免了用批评的方式让孩子感到自己是糟糕的,而是用智慧的引导让斯宇在这个行为上体验到愉悦,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能干的孩子。
对孩子的行为给予积极回应
通过做事情的过程,孩子能体验独立感和成功感,证明自己的价值。对于孩子的每一次尝试和努力,哪怕是不起眼的一件小事,父母都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与支持,帮助孩子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价值、能力和重要性。
珂珂从幼儿园回来,高兴地说:“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妈妈只说了一句“好啊”就忙着做饭了。过了一会儿,珂珂端着一个盛满了水的果冻盒摇摇晃晃地走到妈妈面前说:“妈妈快看,这是我做的饭,你快吃呀!”妈妈不耐烦地说:“别闹了,快去卫生间玩儿水。”珂珂只好委屈地走开了。妈妈对珂珂的行为没有给予积极的关注和评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的事是没用的、不被认可的,长此以往,孩子看不到自身的价值,会形成消极的镜像自我。
教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由“接受他评”到“自我评价”发展的。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避免孩子完全依赖别人的态度,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鹏鹏午睡的时候尿床了,老师帮他换裤子的时候小朋友都笑他:“鹏鹏尿床!羞、羞、羞……”回到家鹏鹏难过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问:“鹏鹏是不是觉得害羞了?”鹏鹏点点头,妈妈故作神秘地说:“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妈妈小时候也尿过床,而且所有的人小时候都尿过床。小朋友不知道这个秘密,所以他们会笑你,老师知道这个秘密就没有笑你,对吧?鹏鹏才3岁多,等长大了就不会尿床了!”听妈妈这么一说,鹏鹏也笑了。妈妈的引导让鹏鹏对自己尿床这一行为有了客观的看法,避免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感到羞耻,影响自我评价。
专家介绍:高丽,甘肃省河西地区首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心悦心理工作室创办人,资深心理咨询师。擅长儿童问题行为治疗,焦虑、强迫神经症的心理治疗,婚恋情感咨询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18937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