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贪玩”这是一句很多家长引以为豪的口头禅。可是,妈妈没想到的是久而久之“不贪玩”的孩子变成“不会玩”的宝宝,就好像在笼子里关久了的小老虎已不会捕食了。
妈妈有没有发现,如果没有了玩具,你家宝宝会吵闹,因为他们自己不会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好玩的东西;如果给宝宝一个新玩具,没有妈妈的陪玩,他可能完全不会自己玩,因为宝宝不会自己学习如何玩;如果你让宝宝见几个新朋友,他会缩在妈妈的背后,不愿露出小脸,因为他已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自由地玩乐。
不会玩是宝宝心智发育不健全的重要表现。宝宝不会玩,谁之过?当然原因要从养育关爱孩子的父母身上去找。那么, 先让我们来看看父母看待“玩”的三种观点吧:
强硬派父母:“玩”就是不务正业
这种家长认为 “玩”是不务正业的行为,常常伴随着不受管教的出格举动,更会浪费学习的时间,从而影响前途和人生。所以他们的态度是:小孩子不会玩不重要,长大后会读书就好了。他们通常在孩子刚有认知和学习能力时,就强行减少孩子“玩”的时间。同时花重金,撒老本,教刚满三岁的宝宝背唐诗、写字、算数、钢琴等。完全忽视了孩子应该具备的“玩”的能力。倘若,一旦轧出孩子有出轨“贪玩”的苗头,立即以铁血手腕加以“镇压”。
宝宝玩乐指数:★ ☆ ☆ ☆ ☆
宝宝快乐指数:★ ☆ ☆ ☆ ☆
宝宝社交指数:★ ☆ ☆ ☆ ☆
迂回派父母:“玩”就是为了学习
这类父母并不真正认可“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但也不全盘否定孩子需要玩的机会。这部分家长聪明地采取折中迂回法,允许孩子玩,同时也给“玩”设定了界限:“玩”一定要建构在对学习有直接的帮助,任何对学习没有什么好处的、纯粹的玩乐是不会被允许的,他们会偏爱为孩子买早教类的漫画、拼图、音乐类的玩具等,但却会忽略“办家家”的情景玩具。
宝宝玩乐指数:★ ★ ☆ ☆ ☆
宝宝快乐指数:★ ★ ☆ ☆ ☆
宝宝社交指数:★ ☆ ☆ ☆ ☆
放任派父母:随便你想怎样“玩”
放任派的家长,在思想上认可“玩”是孩子的自然性,在行动上普遍表现为“你玩你的”。他们会毫不吝啬地帮宝贝“买玩具”,但之后的事基本上听之任之或交由长辈或阿姨去打理。这类家长觉得孩子有了玩具,就会让自己省把心,会自己去“玩”了。“瞧,他们自己搭搭积木,摆弄玩偶,不是很开心嘛。”爸爸妈妈的缺席参与也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宝宝很难从玩乐中逐渐培养起一份连贯的兴趣和习惯。
宝宝玩乐指数:★ ★ ★ ☆ ☆
宝宝快乐指数:★ ★ ☆ ☆ ☆
宝宝社交指数:★ ★ ☆ ☆ ☆
“玩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这句话我们常说,但始终不愿百分之百地去执行,才造成以上各种父母的心态。事实上,“孩子与玩”的辩证关系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只有把“孩子与玩”看作是一种纯粹的与生俱来的“自然”关系时,才能解释孩子这份“玩”的初始情结。因为,当孩子还处于胚胎期时,大脑基因就已经被植入了“玩”的程序, 所以,孩子真正的学习是先在“玩”中实现的。很简单的例子就能应证宝宝是通过“玩”来“学”的:宝宝在摆弄他的小脚时学会了怎样去控制它们;通过游戏宝宝知道了,爬行能改变方位,变换视角;宝宝玩玩偶时常常会 “自语”,以假装的身份和玩偶说话,这其实就是宝宝在反复模仿讲话中,学习讲话;宝宝用“办家家”的道具模仿成人世界中的生活,这是他学习社交与人交流的开始。
上周儿子收到了一份礼物《花园宝宝》DVD片和一本同名刊物。听送礼的朋友说周围的老人们及许多家长都认为《花园宝宝》中的人物都长得人不人鬼不鬼,极“难看”;一群小人又不会讲人话,整天吱吱呀呀叫不停,怎么看都不懂他们在“玩”些什么。但听说小孩子们却特别喜欢,于是也送了我一套。
我抽了整整一个周日下午的时间陪小儿子响响看了头二集,而且每集都看了三遍,可是响响还是停不了。前天,晚上吃饭时他很神秘地当众“宣布”,他要弹一首新曲子给大家听。他坐上琴凳,用一只手指在钢琴上“爬”出了一段动听的音符。饭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那是一首哪里学来的新音乐,我却极度激动地大喊:“这是<花园宝宝>的音乐。”小儿子眼中闪着光芒,然后急着问我:“妈妈,吃完饭,我可以看<花园宝宝>吗?”
为什么一个让小孩子爱得发狂的剧目,却让我们父母、长辈认为很难理解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19611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