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宝宝都怕打针,到了医院又哭又闹,弄得爸爸妈妈心烦意乱。长长的针头刺入宝宝娇嫩的肌肤,更是刺进了父母的心里。宝宝打针,更多地牵动着父母关爱的神经,体验着复杂的情感。
宝宝为什么怕打针
1、肌体对外界刺激的自然反应
出于人体自我保护目的,当外部刺激进入肌体立即会引起人体的一种不舒适的感觉,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应。对于宝宝来说,这种体验是非常不愉快的,所以他总是想尽办法,如嚎啕大哭、手舞足蹈等等阻挠打针。害怕打针,实质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人的本能反应了。
2、医院陌生的场景激发了宝宝的恐惧心理
人对于不熟悉的事物通常抱有一种恐惧、害怕的心理。在医院这一陌生的场景中,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各式各样的针管、仪器,和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有很大的差异。无论多么胆大的宝宝,到了陌生环境,行为也会变得谨小慎微。有时,父母和宝宝在家里事先讲好了不怕打针不哭,但是到医院就是不行。这不能怪宝宝,是医院本身的氛围带来了宝宝的恐惧。
3、不恰当教育方式的强化
有些父母常这样吓唬宝宝:“再不听话,就让医生给你打针!”这样一来,宝宝已有的感觉在语言营造的情境中又一次被不恰当地强化和放大,本来并非不可忍受的感觉变得难以承受了。
4、成人紧张心理的传递
往往在宝宝还没有打针时,父母就开始担心宝宝是不是能够忍受得住。这种紧张无意识就能够传递给宝宝,从而造成宝宝紧张的心理。
各方面的压力聚集在一起,远远超过了宝宝所能承受的心理底限。他需要释放,但他还不会像成人那样运用各种解压的手段,只能通过本能方式??哭闹、折腾来消除压力了。
12下一页阅读全文
舒缓恐惧5策略
面临打针的时候,不管是父母还是宝宝,情绪的调节非常重要。事先充分的准备远远胜过临时的安抚。这里推荐5个小策略,您不妨试一试。
1、提高宝宝的理性认识。生病本身是一种很不舒服的体验,而打针可以帮助宝宝解脱出来。你可以告诉宝宝:“生病了很难受,打过针之后病就会好了!”从而引发宝宝对打针的期待。
游戏也是提高宝宝认识的好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宝宝认识社会生活本身,更能够通过游戏释放紧张的情绪。平时,你可以和宝宝玩医院的小游戏,让宝宝当医生,你做病人,在宝宝的针头“戳入”“病人”的肌体时,宝宝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脱敏”??情绪上对打针不再害怕,理智上理解打针治病的意义。如果你装作很疼的样子,还会招来宝宝的笑声,这种对生活本身逼真的临摹使得亲子双方的感觉一下子通透了,也让宝宝变得更加坚强了。
2、努力营造宝宝熟悉的场景。宝宝去打针时,最好爸爸妈妈双方都去,父母和宝宝本来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所有宝宝依恋的对象都在场,会让宝宝从心理上感到支持和安全。有的宝宝到哪里都要带上心爱的玩具(如布娃娃、毛毛熊等),这时候不妨也带上,那也是宝宝自我认知的一部分,能安抚他的情绪。这一点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宝宝更适用。
3、转移注意力。你可以事先准备一个轻松的小笑话、小故事在打针的时候讲,将宝宝的注意力引到故事所讲述的的场景中去,能有效减轻宝宝的痛感;你平静、有力的抚慰也能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4、给宝宝传递勇敢、快乐的正面期望。可以这样对他说:“你是个勇敢的宝宝,坚强的宝宝,爸爸妈妈最喜欢宝宝的勇敢和坚强了。宝宝打针的时候也是这样,对不对?”父母强诱导性的、正面的语气往往能够激发宝宝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己的形象符合你的期望。
5、和医生进行交流。告诉医生宝宝的兴趣点,以便在打针时和宝宝进行交流。虽然医生和宝宝并不熟悉,可是来自陌生人尤其是医生的夸奖非常有用。在宝宝自我形象的确立中,他会觉得非常自豪:“连医生都说我勇敢呢!”
12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123316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