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新是名人,不用解释,“麦当劳小孩”是我在麦当劳门口碰见的一个三岁小男孩,当时的情景若干天来不断在我大脑里浮现:一妇女手提一堆东西,蹭地一下站起来,抬脚踹了小男孩一下,此举让周围所有人愕然,就在大家的狐疑的眼光中,妇女从容地大步走掉,拿着甜筒的小男孩迟疑一下后,顽强地追逐妇女而去……
从这个很有戏剧冲突的规定情景中可以分析出人物关系,小男孩和妇女即母子。仅仅根据事件发生地命名孩子,多少有点跟“宝马撞人”一样有失公允,不过,为了降低传播成本,我也只好将孩子靠上一个大品牌。
把蜡笔小新和麦当劳小孩放到一起,正是为了说明亲子关系的某些事实。
当我第一次看到“蜡笔小新”的时候,就开玩笑说,这样的片子是万万不能用来作胎教的,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依然如此认为,试想如果真养一个小新那样的孩子,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害怕去开家长会之类的烦恼,小新除了行为上不断折腾家长外,更多的是从心理上造成一种威压,在小新面前,家长已经显得无能而无助。
让家长抓狂,是蜡笔小新的拿手好戏,谁让你们大人说“童言无忌”呢。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语境中,匍匐于家长权威,尤其是父权权威由来已久,虽然在新文化运动勃兴之后,抨击父权成为一种时尚,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理想中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仍然没有完全建立,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蜡笔小新才会流行,这完全可以解释为是对现实中亲子关系的彻底反动,对大众不过起到画饼充饥的疗效。
麦当劳小孩的遭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虽然极端??似乎“2000后”们就不该受皮肉之苦??从现场旁观者的吃惊就能得出这个结论,但是,也正因为事情发生在公众场合,而且从小孩妈妈动作的流畅,以及小孩的反应来看,这样的暴力事件已经不是第一回了。
“打是疼,骂是爱,最爱就是用脚踹”。孩子的暴力倾向,是父母武力管教与惩罚的副产品,有理无理已经不重要了。
和谐的亲子关系到底什么样?这未必有个标准答案,问题的性质基本等同于:合适的鞋子到底什么样?不过,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小新和麦当劳小孩那样的一定不是。
在读那本著名的《斯波克育儿经》的时候,深深打动我的有一句话:“你不能订制你的孩子”,可以用另一个通俗的比方来解释这句话,孩子被当作礼物送到家长手里的时候,就像一副已经洗好的纸牌,家长要做的是怎么去好好打这副到手的牌,而绝非反悔要重新洗牌。
亲子关系对小孩的影响已经不用再多说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则是,0??3岁是亲子关系确立的关键时期。看看现在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做什么吧!有人被送回老家,交给了爷爷奶奶;有人被安排与保姆相伴,在他没起床的时候,父母已经上班,在他睡觉后,父母才下班;有人被早早地送进了寄宿制学校,定期才能与父母见面。
无法苛责父母再作出更多的让步,现今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节奏已经给他们造成了巨大压力,要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大胆而无私的冒险,但既然拿到了一手牌,无论好坏,还是应该讲究技巧地打下去。
一个重要而有用的技巧依然来自“育儿经”,其中的一个观点,孩子并不是需要整天陪着,家长要做的必须是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而已,这个时间被称为“最有效的时间”。
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吧,如果我们做不了全职父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38779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