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三好学生”制度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建议取消。有许多孩子也认为,“三好学生”制度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到底这种教育制度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三好学生”制度被提议取消
两会期间,有委员和人大代表提出,“三好学生”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三好学生”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应该摒弃,其主要理由是:“三好学生”的评选工作已经变异,“三好学生”的背后隐藏着腐败;再者选“三好学生”就是在孩子们中进行“标签化”,而这是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三好学生”是指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这一制度在我们的教育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成为了学生追求的目标和荣誉,也成为“好孩子、好学生”的代名词。可是近年来,这一制度已经不被广大的家长和孩子们所看好,认为其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那么,“三好学生”这种教育制度到底还应不应该存在呢?
“三好学生”制度的利与弊
利:
激励孩子上进:几十个孩子中选出三五个来予以表彰,可以激起其他孩子的上进心,奋起直追。
可以树立榜样:把表现好的孩子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可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与榜样更接近。
可以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三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三好学生的评选促使只知道学习的学生去增加对自己品德的培养已经对艺术或是体育的爱好。
弊:
评比范围不全面:三好仅限于“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忽视了素质教育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用“学习好”代替“三好”,这是极其不正确的,也违背了学生评价的宗旨。三好学生注重选拔与甄别,学校评比“三好学生”,每年都控制名额,这样造成许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为下降,同时,激烈的竞争常常造成学生之间出现不友好、缺乏沟通,甚至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
评价主体过于单一:长期以来的“三好学生”评价实际上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其中主要是班主任。这其中会有不公正、不合理的一面,毕竟老师也会有感情上的倾向。他们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这些都会影响到最后的评选结果。常常会有评选三好学生不公开的现象出现。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很大心理上的创伤。
评比出现弊端和漏洞:由于“三好学生”名额有限,许多师生家长过于重视,使评选本身出现了很多弊端:家长求情送礼、学生请客拉票、教师诱导作弊等。这一切都给评选制度蒙上了功利主义的尘埃。学生从小就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对他们的心里健康是极为不利的。三好学生评价制度也就会“异化”和“走样”。
评价忽略了进步与发展:“三好学生”评选是一种静态的、选拔性的、相对片面的,只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制度,不符合发展性评价原则。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评价不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不但没有起到评价应有的促进学生成长的效果,反而有些时候会影响学生的进步。
荣誉变成工具或负担:有些地区对省级“三好学生”有一些优惠政策,如升学时享受加分待遇或免试升学等,这本来是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并弥补一次性考试选拔的缺陷所设立的,但被许多学生和家长看成是升入重点学校的工具,这种学习态度和竞争目的的消极影响是很严重的。“三好学生”本人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也是这个年龄所难以接受的。
“三好学生”制度是建立在所有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尤其在孩子中间,更不应当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不同能力和才性的差异。评选三好学生是给孩子贴上了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标签,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首先应尊重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现在有些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认识得比较到位,在日常生活中能尊重孩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虽说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家长自己的位置上,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相左,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斥骂、棍棒随之而下。对不少家长而言,学会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学就成,它应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花费百倍心思,万般功夫,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一、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
尊重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尊重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尊和尊重别人。尊重孩子应该从小开始,并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重要一员。父母不能因孩子的弱小、对成人的依赖,而无视他们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是可以任由父母摆布的“玩意”。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孩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位置上,遇到问题换个角度去想想,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当孩子从父母的尊重和爱护中找到自信和自身价值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二、培养孩子尊重父母
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孩子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让孩子学会对父母的尊重是很必要的,这绝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尊心,而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为日后他对所有其他人的态度打下基础。
一个从小懂得尊重父母的孩子,在学校里也容易养成尊重老师、尊重他人的习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孩子的长辈而不是朋友。如果要求孩子做什么事,应简单地发指令给孩子,不需要罗列各种理由,也不要和孩子讨价还价。
父母一定要明确地向孩子表达应尊重他人的想法,要跟孩子说,我不喜欢你用语言去伤害别人或应为你说过的伤人的话道歉等。
三、孩子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对于别人的劳动成果,应该有基本的尊重态度,在一个文明社会里,这是一个人的基本文明素养。尊重他人的劳动,也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样物品,都是劳动者通过千辛万苦地劳动才创造出来的,它们来之不易。所以家长们要教育孩子爱惜物品,珍惜每一件用品,来报答劳动者的辛勤付出。父母还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参与劳动,当他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时,才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四、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本身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父母身体力行地尊重别人,替别人设想,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学习。
生活中,父母与他人交往中的行为、态度和方法,或多或少会渗透到孩子的言行中去。不用多费口舌,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就会模仿。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对自己的长辈是否尊重,是否孝敬;对长辈是否使用尊称;与人谈话时,是否放下手中的活,微笑地注视着对方,认真聆听对方说话而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是否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或给人起绰号等等。如果父母时时注意,处处作表率,这种无声的教育就会影响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42695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