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一个小战士?他安静不下来,注意力不集中,还是胆小害怕?他在睡觉、吃饭和上厕所等方面存在问题吗?通过本章内容你将学会克服各种危机通用的办法。
克服倔强的孩子身上的危机
“我来作决定!”
有的孩子很容易教育。如果你的孩子在问卷评估中“良好的性格和协作精神”这一主题上得分较高,那他就属于这种类型。他会自己从“我想”箱子里出 来,你最多也就需要提醒他一下而已。这样的孩子在“我必须”箱子方面也没太大的问题。他有时会不满地嘟囔、发发牢骚,但即使是他没兴趣的事情,只要是必须做的,他最终还是会乐意去做。这样的孩子身上很少发生危机。相应地他们的父母也会少犯很多错误。即使犯错误,也都不怎么严重。这类型的孩子能自己处理好最 重要的事务。
固执、叛逆的孩子情况恰恰相反,尽管坚强的意志日后会发展成一项非常积极的素质:人们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长期目标。但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暂时还没有有意义的长期目标——他们只是想拥有他们想要的一切,并且是刻不容缓。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有的孩子会用头撞墙,表现得非常执拗,为每一件小事而战斗。他们最喜欢的一个字就是“不”。最喜欢说的话是“我不想!”和“我偏要!”。他们无法忍受事情不按照他们的意愿来进行,因此 他们讨厌一切出乎意料的变动。他们也不能接受失败,还厌恶别人给他们定规矩。只要让他们自己发号施令,或者为其他人作决定,那一切都会很顺利。一旦有人违抗他们的意志,或是向他们提出要求,他们就会不高兴。接下来他们会竭尽全力地试探:“看看我这样做是不是不能达到目的。”父母经常扮演“扫兴者”角色:时常会把他们的孩子从“我想”箱子里拎出来,放进“我必须”箱子里。
教育固执的孩子是一项挑战,教育方法时常滞后。更费劲的是,这类孩子在说“不”的同时还会大发脾气,又很好斗,具有暴力倾向。即使是兄弟姐妹间的争吵,往往也是为了“我要作决定!”。如何与孩子一起克服这些无法避免的危机?你会从本章获得答案。
“你说的我就不做!”——对抗行为
父母可以使用哪些方法应对孩子对抗、不服从的行为?有一些处理方法很常见,也很普遍,但通常效果不好。我将向你们介绍其中的三种,然后再为你们推荐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一开始有对抗,最终达到目的
保罗(3岁半)想要作决定。如果不允许他做什么,他会因为生气而尿在裤子上,以一种挑衅的、令人不快的语气要求妈妈给他换衣服、抱他上楼。他向妈妈大声叫喊,哭闹纠缠。他的妈妈冷静客观地对他说:“和我好好说话。”但保罗不接受这一要求,继续哭闹叫喊。于是他的妈妈再次坚决地说:“我希望你好好 和我说话。我不喜欢你的这种语气。”她清楚地重复了这个要求好几遍,但仍然无济于事。最后保罗的妈妈开始和他商量:“你必须明白,如果你再这么哭下去,我 不会为你做任何事情。如果你想让我帮助你,首先你得有礼貌。”结果保罗开始骂人:“你是个讨厌的妈妈!坏妈妈!你从不帮我!”同时使劲地用拳头打妈妈的 腿。
以孩子受到惊吓结束
在此之前保罗的妈妈还能控制自己,但现在保罗太过分了。妈妈开始大声地向她的儿子说话,并且威胁他:“你要是现在还不停下来的话,看我怎么收拾 你!我会把你关起来!”这么说还是没用,于是妈妈抓住保罗,将保罗硬拖进了他自己的房间。保罗大喊大叫了一会儿后,自己安静了下来,最终自己换了干净的衣服。但他的妈妈也几乎崩溃。整个过程持续了半个多小时。这件事以孩子受到惊吓为结局,并非“结果好即全局好”。
发生了什么?
让我们再仔细回顾一下整件事。保罗和妈妈之间发生了什么?保罗的妈妈应该怎样应对保罗的抗争和他“自己做主的意愿”?
保罗的妈妈试图将保罗从“我想”箱子里取出来。她要求他友好地说话,但保罗不愿意那样做。他更加生气,更激烈地开始抗争。保罗开始了一场雷雨。状况不断升级,如下页的图所示。
对固执的孩子来说,激烈冲突不可能完全避免。当事情没按保罗的设想进行时,他不可能那么快地接受。他一定要抗争。
雷雨的后果
保罗的妈妈没办法改变保罗的性格,这对她来说很难接受。但她可以决定如何去应对保罗的坏脾气!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保罗的妈妈让自己身陷“雷雨”之中——最后还亲自贡献了闪电和雷声。
虽然保罗的妈妈成功地把保罗从“我想”箱子里取出来并放入“我必须”箱子,但她筋疲力尽并感觉糟糕,因为一切是这样结束的。保罗也筋疲力尽,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妈妈不公平的、粗暴的对待。
在采取有效行动前的整个时间段里,保罗不恰当的行为受到了过多的关注。保罗的妈妈最终虽然达到了目的,但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一开始有对抗,最终耗尽精力而作出让步
有时保罗的妈妈没有力气在这样的情境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和孩子或长或短的对抗之后最终耗尽精力而作出让步。这样一来,保罗就在雷雨后留在了“我想”箱子里。他的妈妈会把他抱起来,给他换上干净的衣服,就好像保罗是个小婴儿似的。而这正是保罗所期望的。
我能走多远?
像保罗这样执拗的孩子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父母筋疲力尽地向他们作出让步。这会带来不良后果。这样的经历会怂恿孩子不断挑战父母的底线。如果父母已经说了很多,但很少或从来没有采取过行动,那么孩子就会从中得到这样的错误信息:无礼的说话方式、骂人和打人最终是有成效的,通过这些方法他可以恣意 妄为;他能够决定其他人的行为,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43207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