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健康
之前,我们曾经为父母提起,在学前阶段父母需要履行的培育责任是“两个范畴,三个方面”,其中提到的一个范畴就是“心理健康的形成和成长过程”。那么面对1岁以前的孩子,如何来履行这样的培育责任呢?
本章将要告诉您:
?了解婴儿情感的发展
?作为“独采信息源”的妈妈在此时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妈妈与孩子的合理分床
?如何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
?孩子为什么“哭” ?
1. 婴儿情感是如何发展的?
瞬息之间,小家伙的哭声宣告他走入了我们的家庭,一种从未有过的美妙感觉悄然而至。
当他软软地、香香地躺在妈妈的胸前,吸吮乳汁,小手搭在胸口的时候;当他被放在爸爸的肚皮上,跟随爸爸的呼吸一起上下悠荡起伏的时候,当他那双清澈的眼睛看着你的时候,他就开始彻底攫取了我们的整个身心。
我这样抱的姿势可以吗?
我说话的声音太大了吧,是不是会吓到他/她?
要不要给这个小不点念点古诗文呀?
光线是不是太强,会不会干扰他/她的视力?
大家快,快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对他更好?
首先,我们认为:诸多需要做的事情中,最主要建立的就是彼此间的安全感和熟悉感。因为“生存遗传”对安全性绝对需要的原因,致使孩子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经常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这种警觉性会在很多情况下非常容易转化为逃避和拒绝。也就是说,安全感使孩子良好信息采集的前提。
这种“安全感”和“熟悉感”如何建立呢?
对孩子来说这种“安全感”和“熟悉感”意味着:
?当他/她哭泣的时候,父母要关注的跑过来,轻轻抱起他/她,并让他靠在自己的胸口;
?当他心情好时朝父母的微笑,都会有同样灿烂的脸庞回应;
?当遇到陌生人、没有吃过的东西、碰到不了解的物体发出的声响和动静时,他可以最快的触摸到父母,并通过观察父母的反应决定自己是该哭还是该笑。
?……
如此这般之后,他就会感到安全、熟悉和适宜,就会对周围所有的一切高效率的进行信息采集,为未来良好的逻辑思维的创建做积极的准备。
附:父母能够观察感受到的婴儿情感发展变化外在表现
对比项
婴儿情感外在表现
新生儿
直接通过哭和笑肢体外在表现方式表达:我饿了、我害怕、我不想吃了、我要你抱抱、我不舒服。
直接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
1个月
当自己“说话”或聆听到其他人说话时,孩子会有较警觉的,专注反应。
开始关注模仿别人的反应,尽管这种反应还是基本隶属一种反射性动作。
2个月
当看护者,特别是妈妈靠近时,孩子会微笑并用眼神进行交流。
发出基于情绪状况的微笑和哭声:我要靠近你,我害怕/警觉了。
开始擅长用身体反应来调节其情绪状态。
3个月
在与别人沟通时,特别是进行无声的“交流”时,会经常因高兴而明显地微笑,甚至笑出声。
会交替出现心情好,活跃与不高兴的厌烦的情绪。
4个月
开始对经常亲近自己的家人微笑,并尝试进行浅层次的情感沟通与交流。
感到收到拘束时就开始反抗,特别是在穿衣或者换尿布湿的时候显现出焦躁和不耐烦。
5个月
对挫折和兴奋做出相应的反应。
产生有意识的对抗性行为,特别对其不喜欢吃的食物或者新口味的食物的拒绝。
6个月
对看护者的手势极感兴趣,开始触摸母亲的胳膊。
能够辨清身边的人,当他们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会表现出非常高兴。
7个月
用呀呀的话语来问候他人,并伸出手臂要别人抱起他。
能把欢快的声音与微笑、恼怒的声音与愁眉苦脸联系起来。
8个月
谨慎地对待陌生人,常常用咧嘴或皱眉来表示其不安,并会紧紧抓住看护者,寻求保护。
9个月
寻求与父母的情感联络,做出手势表示要坐在妈妈的膝盖上或扭着身子依偎在爸爸身旁。向身边亲近的人寻求有声或无声的暗示,以便知道如何对周围环境做出情绪反应。
10个月
表现出波动较大的情绪变化,偶尔脾气暴躁。
11个月
在看护者的陪伴下,越来越喜欢与外人相处。
对同龄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常常彼此触摸或者相互凝视。
12个月
关注身边亲近的人,并希望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烦躁时指望少数几个人能给与安慰,在探索中也只指望这几人提供安全感。
这些能够从孩子的外在表现观察和体味到的现象,父母在了解的同时,要履行的使命是“呼应”,这种“呼应”是有效帮助孩子实现成长“自由”的基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44584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