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代应当是人生读书的蔚蓝天空,孩子们渴望自由地阅读,快乐地阅读。鲁迅十分重视儿童的这种读书兴趣的培养。他在《读书杂谈》中提出,“读书至少有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对职业的读书,有时就“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然而,“嗜好的读书”就不一样,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鲁迅回忆自己儿时的读书,就是寻找爱看的书。他说“一认识字,对于书就发生了兴趣,家里原有两三箱破旧图书,于是翻来翻去……这样就成了习惯……”(《随便翻翻》)为了寻找爱看的书,放学之后他便经常到启蒙塾师周玉田家去,对其中的一本《花镜》特别感兴趣。为了能自己有一本,竟用节省下来的全部二百文零花钱去买了一本《花镜》。当他听周玉田说曾经有过一本绘图的《山海经》时,便十分向往那书里描绘的长翅膀的人,人面的兽,三脚的鸟,九头的蛇……以后,他就拿积蓄起来的压岁钱去买《山海经》,但就是买不到。一次,长妈妈探家回来,高兴地把一包用粗纸包的4本书递给了鲁迅,说 “我把你想要的‘三哼经’买来了”。这使鲁迅喜出望外,马上翻开来看,以后就一直看着,越看越爱看。甚至,竟改变了小鲁迅对长妈妈“并不怎么喜欢她”的看法,直到数十年后,鲁迅还怀着深深的感情写道:“这4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十分理解儿童的阅读心理,孩子们往往并不以成人的功利逻辑来看待读书,他们常琢磨“月亮怎么会跟着人走,星星究竟是怎么嵌在天空中”,“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看图识字》)以此对照当下的儿童阅读,总是太多地受到成人的干预,什么“提高写作水平”、“教化道德修养”、“提升考试成绩”,等等,使儿童很难享受到自由阅读、兴趣阅读所带来的那种精神快乐了。这就难怪为什么今天有许多孩子不喜欢读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45257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