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在冲突中磨练意志
一些孩子在幼儿园经常被同学欺负,特别是性格相对内向的女生,由于胆怯、惶恐乃至委屈,回家后便向妈妈哭诉。
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列举三个妈妈的解决之道。第一个妈妈非常担忧和生气,护犊情深,教孩子还击之道:“别人打你,你也要学会打别人,自己要厉害,才不会被人欺负。”第二个妈妈听了女儿的哭诉,便问女儿:“你自己想怎么办呢?”女儿回答:“我躲着他,找别人玩。”妈妈赞赏女儿的解决办法,鼓励她这样做。第三个妈妈很紧张,如临大敌,准备找老师商讨对策。
我理解第一个妈妈和第三个妈妈的心情,但比较倾向于第二个妈妈的做法。并不是认同她鼓励女儿躲开调皮的同学,而是认同她先征询女儿的意见,然后再想解决办法。
当然,对父母而言,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是个头疼的问题。孩子的委屈、害怕和担心,父母无法帮忙承受,又找不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毕竟它发生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可以介入一时,无法长期介入。如果你不解决这个问题,孩子的身心可能遭受创伤,哪个父母不心疼、不着急呢?因此,下面我针对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相信家长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之道。
首先,父母在观念上必须承认,孩子进入集体中生活,受点欺负和委屈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不要当成特别不公平的、不能承受的事情。想想,人是群居动物,集体生活不可避免,两三岁的孩子进入幼儿园,乃至以后进入学校,跟成人进入单位是一个性质。你进入一个单位,难免有同僚的竞争、排挤以及磨合,你在磨合中学会了相处之道,这种现象你不会认为不公平吧,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经历的。孩子在家里受到千般宠爱,到了幼儿园,他必须去承受集体生活的压力,最后适应集体,并享受集体生活带来的快乐。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孩子受点委屈和伤害是正常的,是小事,不是大事,不要太紧张,不要杞人忧天担心长此以往孩子可怎么办。有了这个心态,你才不会气急败坏,才不会有过激的行为,问题就好解决了。
那么,既然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是孩子头一次遭受来自集体和他人的压力,那就正好把它当作磨练孩子意志、让孩子适应社会的一次机会。有这样的好机会,为什么不用呢?孩子学会了处理压力的能力,以后一定会受益匪浅。俗话说,不磕磕碰碰,孩子怎么会长大?这个长大指的是心智上的长大。
这时候我很赞同让孩子自己想办法,然后家长引导的方式。因为孩子是当事人,他必须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想出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案,家长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判断和引导。你可以问孩子,你想怎么办?你找到解决办法了吗?
孩子当然会有多种答案。孩子的第一种答案,也许如以上第二个例子所言,我躲开他,不跟他玩,跟别的孩子玩。既然这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解决之道,也可以避免以后伤害的发生,父母即便心里十分恼火,咽不下这口气,也必须尊重和鼓励孩子的选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躲开伤害她的人,可以避免类似伤害的发生,此事便得到了解决,孩子也依靠自己的想法,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中,本来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性格投缘的人聚在一起。孩子以后在团队合作中便懂得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伙伴,躲开趣味不相投的人,这何尝不是一种经验?父母要明白,解决问题没有绝对可行的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孩子选择的,肯定是觉得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躲避的方法可能并不奏效,毕竟在一个集体里,很可能这个调皮的孩子就是盯上你了,专门欺负你。虽然这是一种极端的现象,也是会发生的。这时候父母没有必要否定躲避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再想想其他方法,这个过程也是家长陪同孩子解决问题,锻炼孩子能力的机会。
其他方法还有什么呢?孩子可能会有第二种答案,反抗可以不可以?因为在幼儿园里,互相伤害的程度小,父母不妨也可以鼓励孩子这样的行为。前提是要孩子自己提出来,他有这个想法,只是他自己不能肯定该不该这样做。父母说:“可以,他欺负你的时候你可以反击,把他推开,看看他以后还敢不敢欺负你。只不过他如果退缩了,你就不要再追究,也不要用暴力去欺负其他同学。”父母在这里必须认识到,这只是锻炼孩子解决问题,培养孩子拥有坚强意志的机会,而不是要培养孩子的暴力倾向,这个分寸需要家长自己掌握。如果这个办法能够奏效,孩子必能从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和自信,无疑对他今后的成长大有裨益。
第三种答案,孩子会一筹莫展,因为恐惧已经占据了他的身心,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时候家长往往会由于心痛而暴怒,不由分说就带着孩子去讨说法。记住,这个时候更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因为你的孩子比选择前两种答案的孩子更胆怯,意志更薄弱,更需要培养他解决难题的能力。这时候你可以引导他,躲避法行不行?反抗法行不行?搬救兵法(告诉老师)行不行?告诉孩子各种可能的方法,给他信心,鼓励他去实践,并在心理上加以劝慰和疏导,甚至告诉他这是小事,每个孩子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总之,虽然有的孩子最终也不敢实践,但父母一定要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一次不行,下一次再来,在鼓励中逐渐锻炼孩子的胆量和意志。这种心理的疏导和鼓励,只能由父母来做,其他人做不到,老师也不可能长期帮你做。有新闻报道,日本天皇的孙子在幼儿园受到同学的伤害,不敢去上学,这个现象在普通家庭也经常出现。这是平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娇生惯养的结果,如果父母没有在这方面引导和鼓励,即便贵为天皇家族,也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读了这三种解决的方法,有的家长会质问:“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吧?孩子脸上被人抓出血痕,身上还受了伤,我能不疼在心里暴跳如雷吗?我还能够坐得住跟孩子循循善诱吗?父母不出面能行吗?”
是的,父母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必须认识到,暴怒是没有用的,将它当成仇恨事件大可不必,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找到解决之道。
审时度势,偶尔伸把“上帝之手”
前面我们谈到引导孩子寻求解决之道,属于“明修栈道”,父母同时还可以采用“暗渡陈仓”之法,即家长亲自与幼儿园老师乃至对方家长交涉,这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处理。
如果孩子身体没有受到明显的伤害,只是心理上有一些小伤害,父母不妨采用前面我提到的方法,或者向幼儿园老师反映,提醒一下老师即可。
如果孩子受到明显的伤害,父母这时候可以与老师、包括对方父母交涉,找到避免暴力环境的办法,甚至可以向对方索取医疗赔偿等,这是另外一个解决之道。因为孩子所处的环境,是由幼儿园、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构成,问题出在哪些环节,就要在哪些环节解决。
很显然,我的意见是,“明修栈道”和“暗渡陈仓”这两种解决之道要区分开来,分别进行。家长与老师以及对方家长的交涉,目的是创设一个避免孩子遭受更大伤害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复仇解恨。我不希望父母一见孩子受到伤害,就不加分析,拉着孩子去讨说法,替孩子出头,这只是家长自己要出气,对于孩子的成长无益。反倒会让孩子只懂得哭哭啼啼回家,养成以后什么事都找父母来解决的习惯,不但无益身心健康,将来这辈子都够家长忙的了。
总结一下,在幼儿园里,孩子受到的身体伤害一般不大,大人不必把事态扩大。如果是心理受到困扰和伤害,不懂得怎么解决,父母必须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鼓励孩子以自我解决为主,适当与老师交流配合,这样既能让孩子在伤害中成长,吃一堑,长一智,又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是完美的解决之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45302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