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爸爸妈妈会发现,宝宝到了2岁左右的时候会变得很不听话,总喜欢和父母对着干,“不要”好像变成了宝宝的口头禅,难道这就是专家们所说的,宝宝到了第一个反叛期?
其实,2-3岁的宝宝心智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正在向新一个阶段的成长迈进。这一阶段,宝宝会出现一系列令人费解的现象。就像刚刚出生时用哭来要求所需要的一切,其实,宝宝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蕴藏着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而父母只有弄清楚了宝宝行为背后的秘密,了解宝宝的真实想法,才能采取一些恰当的方式来教导宝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对2-3岁宝宝的行为大揭秘吧,一起寻找那把能打开宝宝心扉的金钥匙!
宝宝行为之——奇怪的“外星人”:自言自语的宝宝
玲玲快三岁了,细心的妈妈发现,玲玲近来特别喜欢跟自己讲话,一个人安静地躺在床上或坐在桌子边,津津有味地、小声地对自己说着什么,叽叽咕咕的,好像在给别人讲故事,让你忍不住凑过去想听听。可是妈妈一过来,玲玲就不说了,有事还会懊恼地撅起小嘴。玲玲妈妈急了:“宝宝最近怎么会这么怪,弄得跟外星人一样!”
行为解密:
其实,和玲玲妈妈一样发现自己的宝宝在3岁前后有自言自语现象的爸爸妈妈们根本不用着急,实在应该高兴才是,这正是宝宝的语言能力正在迅猛增长,快要达到质的飞跃的阶段!
一般宝宝从1岁开始真正开始发自内心的说话,到3岁左右,他们的外部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和周围人的语言交流沟通已经不成问题了。这时候,他们的语言能力将要有一个巨大的进步——形成内部语言,也就是象成人那样,思考问题的时候在心里思考完成,而不用把事情的整个过程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
而宝宝的自言自语就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进行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宝宝还必须把自己心里想的内容用外部语言的方式讲出来,但这些内容都是内心的想法,所以只告诉自己就行,爸爸妈妈想知道,当然不能什么都说了!
宝宝的自言自语现象在3-5岁比较常见,3岁左右的宝宝在游戏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了。到6、7岁时,大部分孩子都能像成人一样进行不出声的沉默思考。
宝宝的自言自语现象是他社会经历积累的体现。那些已经上了幼儿园的,或者经常与小伙伴玩耍的宝宝,自言自语现象会更多。国外有学者发现,最富社会性的宝宝自言自语最多,聪明的宝宝在独立解决问题时比其他宝宝更早出现自言自语现象。
贴心提示:
如果宝宝其他一切正常,年轻父母大可不用为宝宝的自言自语现象而担忧。同时,也要对宝宝进行多方面的正确引导。如果你的宝宝在给自己“讲故事”的时候语言有暴力倾向要伤害小动物什么的,你可要注意了,宝宝平时是不是接触暴力或带有攻击性的故事太多了。
当然父母也不需要特别鼓励宝宝进行自言自语,这只是一个过程,过多的鼓励也会影响宝宝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进入内部语言的进程。
如果你发现宝宝除了自言自语外,从不跟周围人说话接触,整天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就有必要到医院进行一定的检查了。
123下一页阅读全文
宝宝行为之——出门如小老鼠:怕生的宝宝
洋洋2岁半了,长得虎头虎脑的,在家里天不怕地步怕,整天拿着冲锋枪,让爷爷奶奶“举手投降”。可是奇怪的是,每次妈妈送洋洋去幼儿园,这个勇敢的小士兵都会像小女孩一样哭个不停,不肯跟妈妈说再见,如果有没见过的客人到家里来,或者跟着爸爸妈妈出去,洋洋都会紧紧拽着妈妈的裤子,就是不肯叫人,也不肯跟别的小朋友玩。妈妈可气坏了:“洋洋真是没用!妈妈的面子都丢光了,一点都不大方。”
行为解密:
如果你的宝宝和上面说的洋洋一样,首先请宝宝的爸爸妈妈们回想一下:宝宝是不是很少有和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宝宝是不是大多数时间都是跟最熟悉的家里人在一起,而很少跟陌生人来往?宝宝是不是长期和保姆或者其他人住在一起,爸爸妈妈很少有时间照顾宝宝?
如果上面说的情况符合宝宝平时的生活状况,那就怪不得宝宝那么害羞怕生了。
也许你还依稀记得,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对着谁都给灿烂的微笑,也很乐意被周围的叔叔阿姨们抱出去玩,可是6个月大的时候,宝宝可就不乐意了,若不是平时管他的阿姨,或者家里的人,宝宝才不愿意朝他们笑,让他们抱呢。这就是怕生的开始:宝宝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他已经能够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了,对于熟悉的环境和新环境也很能够辨认。
宝宝这种一碰到陌生人或者新环境就哭的状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到2岁以后,他逐渐开始喜欢和别人交往,特别喜欢和同年龄的小伙伴玩耍。所以,那些经常有机会和小朋友一起玩,或者经常有机会去接触陌生面孔的宝宝,对于新环境和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就逐渐得到锻炼,虽然刚开始见到陌生人也会不理不睬,但是很快就和别人玩熟了。
而那些,缺少社交机会的宝宝不懂得如何在游戏中保护自己,也不懂得如何与别人交往,当然不愿意去接触新人新事物,如此则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宝宝没有得到充足的爱,或者家里经常吵吵闹闹缺乏和睦,也会引起宝宝缺乏安全感,显得怕生胆怯。
贴心提示:
父母要给予宝宝充分的支持和信任。其中包括给宝宝创造良好的同伴交往机会,比如经常邀请同事带孩子一起玩耍,在游戏中引导宝宝懂得如何去和其他小朋友友好合作,经常带宝宝到社区里或其他陌生环境增加宝宝和陌生人的接触;在一定时候采取奖励的手段鼓励宝宝在陌生环境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宝宝确实害怕的时候,及时给予亲情的支持(如微笑,抚摸或拥抱),而不嘲笑他胆小、没用,别看年纪小小的宝宝,可忌讳大人在众人面前嘲笑他了,像洋洋妈妈说的那些话很伤宝宝的自尊心哦!
123下一页阅读全文
宝宝行为之——倔强的反对派:对立的宝宝
彬彬本来挺乖的,家里人也都不怎么说他,最近越来越不象话了,无论爸爸妈妈要他做什么,也无论是不是他原来想的,他都会以相反的方式来回应。比如,妈妈说:“彬彬,好去睡觉了。”彬彬肯定会说:“我就不睡!”可笑的是,如果妈妈这时又说:“那你不睡吧!”彬彬又会说:“我要去睡觉了,我想睡觉!”有客人来的时候就更气人,爸爸说:“彬彬,等会儿叔叔阿姨来,要有礼貌一点,知不知道?”彬彬嘴上不说,客人一来便又做怪相,又大声哭闹,弄得爸爸妈妈好不尴尬。
行为解密:
彬彬的这种“反对派”现象在很多3岁左右的宝宝身上都会出现,这种让人可气又好笑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找到原因。
当宝宝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很多事情,也很愿意参加劳动,当然了,很多时候他们做的事情是“帮倒忙”。在这个阶段,如果爸爸妈妈太过爱护宝宝,深怕他参加劳动有个什么闪失,或者想做事情一切从简快点做好,就会经常委婉地拒绝宝宝的“好意”。比如,宝宝想要帮着洗筷子,妈妈总是说:“宝宝还小,大起来再洗吧。”早上宝宝想要学着叠被子,妈妈生怕上班迟到,急着说:“宝宝乖,妈妈叠得快,宝宝以后再玩,好吗?”时间长了,宝宝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一点都没发现自己已经能做许多事了,什么事情都不肯让自己做,久而久之,这种不满情绪就会变成一种对抗情绪,认为只有和爸爸妈妈对着干才会表现出“我能够做很多事情,我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于是便产生了彬彬那样一会儿不肯睡觉,一会儿又要睡觉的可笑现象。
除了自我意识的增强之外,如果爸爸妈妈平时对于宝宝的关注不够也可能引起宝宝的反抗行为。比如,有的父母一向觉得宝宝乖一点是应该的,从不给予正面关注和表扬,而宝宝一有不良表现,爸爸妈妈就会指责,这样非常希望能够获得父母关注的宝宝就会发现“只有不乖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会注意到我”,于是和父母对着干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父母越生气,他就越高兴,“我多受爸爸妈妈注意啊!”
贴心提示:
读懂了这一类宝宝的心理后,你也许已经知道该如何引导宝宝了。你可做的是:鼓励宝宝进行他们愿意参加的各种家务劳动以及其他活动,并且对宝宝的劳动“成果”给予表扬。
123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48740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