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是指自己对自已的尊重和积极感受。
自尊具有两重含义:
一是自己对实现自己理想的满意程度。
首先,儿童会在心里对自己有一个大概的刻画和描述,自己为自己设计一个理想状态,并为之努力。
当儿童的行为能够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与自己的期望相符时,儿童就会很高兴,此时,儿童就会有较高的自尊。
反之,当儿童的行为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低于自己对自己的期望时,儿童就会对自己不满,产生暂时的低自尊。此时,儿童一般会寻找原因并更加努力,力争在下一次行动中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以恢复自尊。
当儿童多次努力仍然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就有可能产生挫折感,形成较长时间的低自尊,此时,儿童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同时,儿童会降低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以缓解低自尊对自己的压力。
儿童能否做好事情以便让自己保持较高的自尊,与事先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预测有关。如果儿童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此项事情,他就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更高的热情去从事这项工作,以赢得自己对自己的满意评价并获得较高的自尊。
儿童事先对自己能力的预测,就是自信和自信心。所以保护和培养儿童的自信和自信心,是儿童积极做事和做好事情,赢得自尊的基础。
二是他人对自己评价的肯定与否定。
所有儿童都希望他人对自己有肯定性的评价,自己也会为获得他人肯定性的评价而努力。
当他人对儿童有肯定性的评价时,儿童就会有较高的自尊。
当他人对儿童有偶然的否定性评价时,儿童会不服气,或者找出导致否定的其它理由,或者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以获得肯定性评价。但当他人持续地给儿童以否定性评价,而儿童又没有机会反驳他人的否定性评价、也没有能力通过改善自己的行为以获得肯定性评价时,儿童就会有较低的自尊。
人类个体控制和调整自己行为和意识的目的,或者是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理想,或者是在他人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从本质上说,是基于自尊的需要,自身的需要是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尊心是指个人追求自尊的信心。
一个人处于较高自尊或较低自尊的机会和时间,会影响这个人追求自尊的信心。
当儿童的行为总是能够、或者通过努力以后总是能够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儿童就会有较高的自尊。随之,会增强这个儿童追求自尊的信心。当儿童的行为总是达不到、即使通过努力也达不到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就会有较低的自尊。随之,儿童可能调低自己心中理想状态的水平,也可能降低追求自尊的信心。
当他人经常对儿童有肯定性的评价,儿童就会有较高的自尊。随之,会增强这个儿童追求自尊的信心。当他人总是给儿童以否定性的评价,儿童在内心又无力或没有机会反驳他人的否定性评价时,儿童就会有较低的自尊。随之,会降低这个儿童追求自尊的信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49200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