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幼儿“逆反心理”有他独特的表现。并且“逆反心理”始终被认为有碍儿童身心健康。那么,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有哪些原因呢?父母应该怎样调整幼儿的“逆反心理”呢?
【导航】: 【为什么会有逆反心理】 【怎么应对孩子的“逆反”】
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四至五岁的幼儿,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特点,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已有了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这时的儿童表现“闹独立”,而成人常常意识不到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若处理不当,如一味训斥,惩罚等,就会导致儿童发展的危机,可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遇事畏手畏脚,二是执拗逆向而行,以后者为多,独生子女更是如此,这是“逆反心理”在幼儿时期的特殊表现。
那么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呢?
1.违反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四岁左右的儿童探究心理特别强,喜欢刨根问底,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什么东西都想摸一摸,碰一碰,这是认识世界的表现,比如孩子在家把玩具拆开搞坏了等等,这些常常会惹怒爸爸妈妈。于是孩子们受到训斥,重则马上受到打骂体罚,这样简单的对待孩子,与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相搏,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导致儿童的反向行为。你不让我干,我偏要干。看你把我怎么办?
2.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应当承认,时至今日,有不少家长头脑中还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旧观念。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尊重幼儿,根据幼儿的心理规律和个别差异进行教育,那种讽刺,挖苦,辱骂,甚至体罚的错误做法,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日常生活生活中,越骂越缺教养,越打越不孝顺的情形司空见惯。
3.遇事唠唠叨叨。有些家长对待孩子这个不准,那个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个完,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厌烦,易产生“逆反心理”。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都有偏食或挑食的毛病,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喜欢。有些家长在饭桌上对孩子说个不停,这个菜好吃,营养价值高,不吃就不长个,每顿饭都要教育一番,久而久之,怎么能让孩子相信,怎么会不引起反感?他们更不愿意吃这些菜了。
4.不顾幼儿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加上近年来的“神童之风”的影响,他们要孩子从小就学这学那,有的规定每天要识多少字,违背了规定,就给予惩罚,不给吃饭,弄得孩子筋疲力尽,这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使孩子们什么都学不好,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情绪对立,严重的甚至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哪些措施来消除它的消极后果呢?
首先要学心理学知识,只有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才谈得上教育,不少家长总是喜欢在孩子面前摆出一付架子,习惯训斥,支配,甚至用不同的手段体罚,时间一长,即使父母的话哪怕再正确,他们也会把它当作“耳边风”了,怎么能得到孩子们的尊重和信任呢?因此,对待孩子,父母不要摆架子,平等相待,就容易进行教育,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他们的逆反心理。
其次,认真分析,遇事首先要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这样的行为,是由于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当,还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若是前者,就要注意改进方法:若是后者,应要查明原因,只有通过认真分析才能查明原因,也能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的艺术性。
二是“冷处理”。一旦孩子发生“逆反心理”,不能急躁,不能以任性对任性,“看你犟”我比你更犟的方式会火上加油,把事情搞得更糟。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他们任性不予理睬,当孩子以哭为威胁时,不要心疼,可以让他哭一阵,等他停下来以后再教育诱导。
三是学会利用,要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来激发他,如:有意用“你不会穿衣,你不会数了,你最喜欢哭了”这类的话来激他们,这时孩子会说,我会,不信你瞧,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其效果往往比正面教育还好。
四是发现闪光点,“逆反心理”在思维形式上与求异思维有相似点,其中包含了某些独立思考的积极倾向,好奇爱动脑筋是幼儿的特点,从孩子的言行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家长一定要尊重和珍惜这一点,它是我们发现孩子智力素质方面的优势及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的依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49308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