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有一家私立学校,该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比如早晨几点起床,一定要把被子都叠好,然后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三次没有叠好被子,周六就会没有假放,要到农场劳动去。这就是一种惩戒。惩戒不是打,不是辱骂,它并不等于体罚,它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可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育惩戒的度没有把握好,就会适得其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有时惩戒就会变成体罚,就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这样的教育惩戒我们真的应该大呼一声“狼来了”。那怎样的惩戒才不过度呢?我觉得我们教师要真正读懂惩戒,运用教师的大智慧,让惩戒成为一种教育艺术。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满爱心。 教育者对孩子必须有满腔热忱的爱,而且能易于被孩子觉察。有些教师虽然严格,但仍受到孩子的爱戴,那是因为孩子们能体会出教师心中的爱。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如果说一个教师要惩罚考试成绩差的学生,是因为这个学生的考分大大地拖了全班平均分,影响了教师的个人业绩,那么,无论这个教师采用何种教育手段,都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教师眼中,学生只是挣分数、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他对学生没有关爱之情、扶助之心,他采取的所有教育手段都将是冷酷的、危险的。 二、掌握尺寸。 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即可,不可求全责备。如果惩戒过了头就会变成体罚。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惩戒时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必须切实尊重和保证孩子的隐私权,同时教师对惩戒的过程要多一点监控,多一点反思。如果教师用几个耳光或罚款代替惩戒,让有偷窃错误的学生公开亮相等,这些惩戒教育方式都是不合分寸的,也是极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 听说有一位教师为了教育好每一位学生,采取了一个罚买本子的办法。违犯纪律,罚;作业做错或者忘带,罚;班干没管好班级纪律,罚。教师一句“明天带本子来!”学生深悟其意,第二天乖乖地买十个本子上交。据说老师的讲台桌上本子就有百余个,当然这些本子老师也不是据为己有,而是用来奖励班上学习突出表现好的学生。罚买本子,以示警戒,初衷是好的,可这个老师就没把握好这个“度”。试想一下,这样的罚是不是太重了?做法是不是太过火了?班上的学生是听罚色变,惟恐自己的稍有疏忽就挨罚,怎么办?作业怕错就去抄学习好的,班于部想想吃力不讨好,谁还会愿意干?更何况有些学生家庭经济就不咋样,哪来钱买十个别本子?惩戒不是杀一敬百,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但不是最终的结果。对这件事情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来处理?把买本子的数量由十变为一,并且把学生罚买的本子暂时放在教师这里,当被罚的这位学生学习上有进步或有好的表现时,就把本子“奖励”给这位学生,事后找学生谈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用我的心去感化他。 3 后1页
三、因材施教。 能被孩子接受的惩戒教育方式,必然是能针对学生实际、走入学生心灵的方式。而现实当中,我们的教育者习惯采取简单的“表象----惩罚”的教育方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教育者应该针对孩子不同的情况或不同性格作深层次的分析,找到学生犯错的原因,从对孩子负责、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惩戒教育方式,力争实现对孩子错误的有效矫正和对孩子成长的真正促进。比如,同样是犯一种性质的错误,对缺乏耐心的孩子可以罚拼七巧板,对缺乏亲情的罚写一封家书,对不爱体育活动的罚跑步,对不爱阅读的罚朗读一篇课文等等。 记得一次上课,一个学生在底下偷偷地玩橡皮泥被我当众拿住,众人目光一致向我,看我如何处理他。我知道这个学生平时就爱玩这些东西,于是就坡下马,罚他用两天的时间给我用橡皮泥设计一份晚餐,这也是上课必须用到的,结果他上交来的东西有模有样,色彩也搭配得特别好,得到了班上同学的称赞。让他尝到甜头后,我再找他进行谈话。从这以后,他上课时的小动作也就没有了。以趣施惩,可以让学生在惩戒中享受兴趣,甚至获得成功。当然在惩戒之前,我们必然要充分了解受惩对象。了解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惩戒内容有的放失,学生才能在惩戒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 四、及时肯定 惩戒并不排斥肯定与表扬,教师要敢于打破成见,坚持就事论事,学生一旦有了进步就要加以褒扬,一旦有了进步就要及时肯定。如此就能加深对惩戒的印象,促使学生理解教师对实施惩戒的用心良苦,有利于惩戒作用的充分发挥。
3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0856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