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人的一生需要经过8个心理社会阶段,在每一阶段,人都被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心理危机所主导。如果人能够顺利地解决这个阶段的心理危机,就会导致相应社会能力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能够顺利、按时解决各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然后又去接受新的挑战;也有一些个体不能按时解决相应的心理社会危机,需要以后再去解决。也有的终生不能解决。
这8个心理社会阶段是:
(一) 出生到18个月:这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在这个阶段,对于婴儿来说,特别重要的人物是母亲。婴儿出生后,存在一种强烈的不信任倾向,但他又对社会有种种需求。因此,他遇到的第一个社会问题是与养育者——一般是母亲的关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母亲。
如果母亲能够满足婴儿对食物和爱抚的基本需要,能够使婴儿有着具备一定节律和规律的生活,能让婴儿产生期望并使期望得以实现,婴儿会通过对母亲的认识,逐渐得到这样的感觉: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测的、安全的、并且充满爱意的。因此,世界是可以信任的。如果母亲表达了对婴儿的喜爱,则婴儿认为自己是被信赖的。
而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乐观的个性品质的基础。
如果母亲对婴儿是拒绝的,不疼爱的,这将是婴儿挫败感的根源,并使婴儿对周围世界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有可能伴随其整个童年期,甚至殃及成年期的发展。
另外,婴儿似乎能感受母亲的情绪状态: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婴儿也会感到焦虑;如果母亲心情宁静,婴儿也会感到宁静。父母对生活、对世界的不信任感似乎会传递给婴儿,所以,和谐的家庭生活也是婴儿形成信任感的重要背景。 3 4 5 后1页
(二) 18个月到3岁:这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和怀疑感
在第一个阶段,婴儿只是被动做出反应,而不能主动采取行动。但在第二个阶段,大部分婴儿已经学会走路,并且能够利用掌握的语言与他人交流。在这时候,婴儿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开展“自主的”行动。他们试图摆脱外部世界的约束,试图显示自己的力量。他们开始讲“我如何”、“我自己来”之类的话,渴望自己吃饭、穿衣、走路,还试图拒绝成人的帮助。婴儿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体现了独立意识,他们试图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一种自主的感觉。
然而,这种自主感会遇到能力不够等实际困难,也会受到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威胁。因此,这个时候的婴儿有双重渴望:既希望父母能放手让自己做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探索活动,又想获得父母的支持、帮助和宽容。如果婴儿在不安全的时候可以安全地退回母亲的怀抱并获得安慰,他们就会更大胆的接触他人和寻求挑战。
所以,婴儿遇到的第二个社会问题是如何处理与父母(增加了男性成人)的关系,能够获得成人的支持和宽容,自主地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如果父母能够对婴儿的自主探索给予及时地帮助和指导,并赞赏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宽容他们的幼稚和失败,婴儿就会有一个舒展的、自主的感觉,就会建立自主感,形成基本的自主性。更加积极地自主探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父母或者总想保护他们,怕他们的自主探索会有危险,不给他们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或者要求过高,对他们个别的失误,动辄指责甚至处罚;或者对他们生理上的不足不依不饶(例如尿床或尿湿裤子),批评过剧,都会导致他们羞愧自卑、缩手缩脚、被动等待,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产生无能感。并导致自我怀疑,不知所措,缺乏自主感和主动性。
另外,如果婴儿缺乏成人照料,进而可以自己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可能不缺乏主动性——因为没有人指责和约束;但其发展程度可能受到影响——因为得不到成人的关怀、指导和帮助。
对于18个月到3岁的孩子,一要照顾好,保障他的温饱和安全,二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鼓励他们的自主探索,父母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平衡和选择。 3 4 5 后1页
(三) 3岁到6岁:这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
随着能力的增长,幼儿获得更多的移动自由,建立了更宽的物理环境,语言发展已经达到足够水平,从而使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并逐渐形成了“进取“的意识,试图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时,幼儿对于活动的主动性要求也越来越强。
如果他的主动活动得到了鼓励,他就会有一个愉悦的感觉,发展出一种自主的意识,更加强调自己的意图。他会对周围环境的进行更为积极地探究,会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行事,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发挥。而且,迅速发展的语言技能,也使得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探究成为可能——例如询问。由此,形成基本的主动感——行为更加主动。
如果他的主动活动总是遭到指责,他会感到似乎本身就是被讨厌的,由此感到愧疚,感到自己是多余的;就会唯唯诺诺,缩手缩脚。
在这个阶段,对于幼儿特别重要的人物扩展到家庭所有成员,也包括承担教养的幼儿园教师。幼儿是在与所有亲密成员的交往中,在这些成员对自己的态度中,形成更为精确的自我感觉,形成主动感或内疚感。
在这个阶段,幼儿仍有从他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帮助的需要,家庭成人成员、幼儿园教师,都有责任在保持幼儿主动性的前提下,对他进行帮助和指导。
以下5个阶段的心理危机,我们简要介绍如下:
(四)6-12岁
这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特别重要的人物是家长、老师、同学和邻居。
当孩子刚刚迈入小学校门时,他们几乎都是勤奋的。为了不落后于同伴,他必须勤奋学习。 3 4 5 后1页
但从三年级开始,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了对勤奋的不同感觉:如果他的学习得到了同伴、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他就认为勤奋对于他来说是有用的。由此养成勤奋的习惯,从勤奋中寻找成功的机会。
反之,如果孩子的学习得不到同伴、家长,特别是老师的认可,有些孩子就会对勤奋产生质疑——认为勤奋对于自己是没有用的,这样,孩子就会形成自卑感,并放弃了对勤奋的追求。
(五)12岁到18岁
这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是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分散或角色混乱。特别重要的人物是同伴群体以及教师、榜样。
在这个阶段之前,孩子大部对自己有着积极的评价,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充满信心。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发展如果能够与他以前形成的自我认识一致,他就形成了自我同一感。
如果孩子的发展表明,特别是成年人对他的评价表明,他的发展与他以前形成的自我认识是不一致的,他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位置,能干什么,形成同一感分散或角色混乱。
(六)成年早期的心理社会危机是亲密对孤独。
特别重要的人物是友伴、性伴侣、竞争与合作伙伴。
生活和事业的成功会使他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形成与人群的亲密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导致良好的人际关系。
(七)成年中期的心理社会危机是繁衍对停滞。
特别重要的人物是夫妻双方。
成功的标志是共同承担家务,在完成子女繁衍教育的同时,事业上再有成就。 3 4 5 后1页
(八)成年后期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完善感对悲观失望。
在这个阶段,人更加重视广泛的社会评价和自我感受,成功的标志是对自己的一生满意,完美地渡过晚年。
根据学者观点,人的社会生活进程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婴幼儿大致遵循这样的历程:首先与母亲建立亲密关系,然后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建立密切关系,再与非亲属的成人、同伴建立关系。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儿童的交往范围迅速扩大,并要依次解决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三次心理危机。这表明,在婴幼儿时期,保障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是多么重要。
尽管学者确定了每个社会心理阶段的年龄范围,但这些年龄阶段的界定只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期间,心理危机的解决从来都不是完美的,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也可能在随后的发展阶段中继续解决。
家长的责任在于,要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有所了解,并对孩子顺利渡过这一心理危机给予帮助。
你对自己宝宝的社会化发展做个简单的评价,他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了吗?建立了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了吗?建立了基本的自主感和主动感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3 4 5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1757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