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考级这个话题已经冷淡很久了,在经历了1999年的大争论后,现在突然又沸腾了起来,有人又把这件事情正儿八经地办起来了。儿童绘画考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件事情后面都有着什么样的动机?如果要帮助那些有兴趣在美术方面发展的少年儿童及其家长作出客观的评价,我们认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厘清这个话题里面涉及的各个概念,把它们摊开来,放到炉火上烤烤,什么是真金什么是糟粕就会一目了然。有趣的是,这个话题的外延就不仅仅只是“儿童画”了,它涉及到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今天本报请来了中山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杨小彦、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美术调研员周凤甫、广州市少年宫美术学校校长关小蕾就这个话题各抒己见,读者不难在各位专家的论述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首先,说清楚儿童画到底是什么,儿童学绘画的目的,甚至于大而扩之——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
杨小彦认为,定义儿童画,要从美术史说起。儿童画一直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儿童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被关注,当时正是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时期。作为对欧洲中心主义的一种反动,开始了一种反思,以前在欧洲以外的都是野蛮文化,而现在欧洲人也质疑自己的文化是否就真的那么优越。一个特征就是重视欧洲文明圈以外的文化,重新评价一些原始形态的艺术,这种思潮落到美术上,就是原始主义的影响。紧跟着就是开始关注儿童,如克利开始发现儿童那种反成人模式的绘画有一种天真性的存在,开始在自己的艺术里有意识的模仿。原始主义带来了对儿童画的重新评价,在一战以后,欧洲先锋艺术界其中一种思潮开始认为他们那种所谓成熟的艺术样式代表着一种虚伪,那个年代有一种疯狂研究儿童画的热潮。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如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就把儿童画进行了分类,这种心理学的研究至少给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提供一种颠覆传统艺术样式的武器。所以儿童画作为一个画种的概念,一个被认识的对象,应该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文明中逐步衍生发展出来的。对艺术一个大的影响就是看到那种写实、成熟的形式与价值标准之外,它还有另外的一些形式与价值为我们所认识。这个潮流越来越肯定儿童和少年时代一种自发的表达,赋予了这些表达一个价值判断。体现在儿童艺术教育上,就开始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并不是成为艺术家,更不是获得那种写实手法,而是启迪儿童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美术教育一旦分级,一开始就摧毁了这种从一个由天性而出自由发展的阶段拉回到一个僵硬的标准框架内。”杨小彦强调说。
周凤甫认为国内教育界在理论上一些问题经过多年的摸索,提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如学校的艺术教育,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一种国民素养教育。作为一个未来公民,他的素质结构中视觉艺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着眼点是人的成长、培养,人格的一种完善,艺术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些看法是,既然存在着书画比赛的选拔,而音乐有考级,同属艺术范畴的美术也应该有考级。况且漫漫的求学生涯当中谁不是大考小考不断,还有高考呢,怎么就没有争议了呢?这些说法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标准的衡定问题,不同范畴里这个标准是否存在,存在的话又怎样拟订呢?
“以音乐分级为例,我一直有琢磨这个事情,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有一个巨大的差别,那就是音乐不存在儿童弹奏法。”杨小彦说。因为音乐教育,特别在某个意义上一开始就是一个强制的成人演奏教育,并没有特定针对儿童的演奏法。
“应该让每一个要求孩子学音乐的家长引领孩子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音乐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杨小彦认为,总结而言音乐考级考的并非是音乐,其实就是演奏技法,我们现在全搞混了。其核心问题是,考级是凭演奏的技术评定的,我们把演奏的评定等同于音乐的评定,要明确文化层面、价值观层面的音乐和演奏学习的不同。音乐考级的弊病,或者给很多受众一个概念模糊的地方就是,把对演奏的分级转变成为对音乐的分级。同理,如果美术考级要建立一个级别标准,就要寻找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式,还是会走上视写实为唯一的路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1914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