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术的孩子更聪明。成功父母往往是通过使孩子学习艺术去提高智力。
这种做法,是有道理的。心理学家认为,音乐与美术不仅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更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变得更聪明。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音乐与美术有微调大脑的能力。音乐和美术能够协助大脑更加专注于其他种类的学习,并且,无论年龄大小,孩子们都能够从音乐与美术的学习中受益。
大脑在学习音乐后,有可能将它的潜能运用于其他学习领域。因此,我们建议您的孩子,尽可能地进行音乐与美术学习课程,否则,即是荒废人生一项有力的秘密武器。
(一)绘画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
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就开始通过种种渠道来开发孩子的智力。细心观察一下会发现,那些练习绘画的孩子一般都显得特别灵活。有关研究也表明,绘画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
在美术中,绘画是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包含了画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从而反映了画者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美感,让人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通过实践证明,通过绘画来开发孩子的智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实,绘会这种艺术是人的右脑功能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学习一些基本的绘画知识、简单的绘画技能可以开发右脑,充分发展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孩子的审美水平。
在以前的绘画学习中,很多人都十分重视握笔的姿势,点、线、面的处理,色彩的搭配到结构的安排等技能的训练。当然,这些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方法是从临摹开始的,虽然能够掌握绘画的技能,却对孩子的思维活动没有什么发展,因为,通过眼对形象的观察,信息进入了左脑,左脑立即就指挥右手“比着葫芦画出瓢”。在这个过程中,根本就没有经过右脑,也就没有形成右脑的储记。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把绘画看成了是技能、技巧的训练,但是却忽略了思维的重要作用;只重视了练手,却忽视了练脑。因此,在孩子进行绘画创作时,应该先让孩子在大脑中构出一幅图,然后再把它跃然纸上,使作画变成描画,或者是在孩子临摹时,先把画样仔细观察一下,然后用心记住它,再凭着记忆在纸上把储记在大脑中的画描绘出来。
在教孩子绘画时,想要做到开发孩子的智力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相结合,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多方位观察,积累丰富的形象
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基础,以直觉、类比、联想、想象、幻想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要让孩子获得表象,就必须要他进行观察。并且,观察的次数越多,质量就越好;观察的角度越多样,获得的形象(表象)就越准确和丰富。
任何人的绘画能力,都是建立在他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的。也可以说,如果没有观察就不会有绘画,这是许多先人前辈们早已证明过的一条真理。因此,在让孩子学习绘画的过程,就要让孩子从观察开始。先观察实物,让孩子从各个角度利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材料、静态、动态等特点,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和丰富。即使是在平时,也要让孩子养成仔细观察自然景物的习惯,比如:山、水、日出、日落等。这样,孩子就会从观察中惊奇地发现:在日出的时候,有殷红、大红、橙、紫、黄、蓝等色彩,这样的景象显得辉煌而壮丽;到了晚上,除了黑、白、灰之外,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颜色。这样,孩子通过观察自然景物的训练,不仅可以掌握观察的方法,而且也可以提高孩子分析的能力。
2.观察、思维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通过观察,孩子可以获取和积累大量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分解、组合、概括等形象思维活动,抓住物体的本质特征,孩子就可以画出各种各样的图画了。比如,当孩子观察完了小白兔之后,概括出小白兔基本的几何形体和站立、弹跳、竖耳朵、睡觉这几种典型的姿势,孩子就可以抓住小白兔的基本特点了,在画小白兔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了。
绘画是一种手和脑的综合训练,是技能与思维的训练,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维训练;当然,在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取消技能训练。因此,在绘画中应当注重手和眼,技能和思维训练的同步进行。比如,在孩子观察的时候,除了注意积累形象之外,还要重视线条、色彩以及构图方面的基础知识,结合具体形象分析这是由什么线、形和色彩组成的,线条和色彩是如何变化的,物体组合和构图的关系,结构的特点和审美的方法等。
3.绘画与左手、右手结合
由于右手的活动是受左脑的支配,左手的活动是受右脑的支配,所以,应当注意锻炼孩子左手的活动,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用左手参与绘画,这样可以弥补平时注意开发左脑的做法。比如,可以让孩子右手画轮廓,左手涂色等。这样的训练,既可以促进右脑的开发,又可以使左右脑协调发展。
4.给孩子的想象插上翅膀
联想是形象的量的变化,想象是形象的质的变化。因此,在绘画创作中,既要强调忠于现实的一面,也要培养孩子敢于想象、敢于幻想的一面。要利用一切的机会,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在想象的天空里自己飞翔,海阔天空,任意遨游,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展。
(二)孩子艺术美和科学美欣赏能力的培养
1793年德国诗人席勒首次提出美育。100多年前,美育由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传入我国。前些年由于国内大搞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更以丑为美,因此我们的美育是非常薄弱的。改革开放以后,学校恢复了美育。现在,学校和家庭美育已经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家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主要是由美育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在现代教育中,美育发挥着特殊的综合中介作用,成为沟通科学和人文的桥梁。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美育具有培养审美世界观作用。这是信息社会主导的世界观,是一种排斥机械论,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生态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张审美地对待自然和社会,逐步进入审美的诗意生存。
第二是美育具有文化养成作用。美育是人性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一个人无论学了多少知识技能,如果缺乏起码的感受美丑的能力,就不是一个有文化的文明人。正如孔子所说,一个君子的培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第三是美育对德智体心各育具有渗透协调作用。由于美育通常是熏陶感染,润物无声,成为备育的中介,对人的和谐发展有利。在美育中,以美养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怡心。美的课内课外活动使学生紧张学习的大脑得到很好调整,不仅对文化学习没有坏的影响,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广泛的参与和成功的喜悦,使孩子的性格活泼、开朗。另外,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是培养想象力最重要的途径。
祖国各地不仅有景色秀丽的自然奇观和游览胜地,而且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这是进行美育得天独厚的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
“美”分为现实美、科学美和艺术美三大类:现实美主要指大自然、社会生活环境的美和人的言行、品德的美;科学美主要是指科学的真实、和谐、简练、规律中蕴涵的美;艺术美主要是指书画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各种工艺美术等中体现的美。家庭美育培养的内容就是现实美、科学美和艺术美这三大类。在家庭美育中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教育者可以指导孩子从整体上感知美的事物。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美是通过人的视听等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感知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2.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对于欣赏美,可以主动地“再创造”。由于想象的作用,本来是一块黄山天都峰的顽石,在我们的心里变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松鼠”。以少胜多,虚中有实,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全在于审美想象力。对孩子而言,要丰富其生活积累,以情感为想象的动力。
3.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力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揭示事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理性在审美中起着间接而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
4.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这是一种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需要人们呕心沥血,勤学苦练,并学习一些技法理论才能提高。1469年,还是儿童的达•芬奇开始学画,老师对他要求很严格,要他照着鸡蛋写生,他一开始还挺认真,后来画得不耐烦了,便马马虎虎画些圈。老师批评他说:“在1000只蛋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一只鸡蛋,只要变换角度去看它,形状就不同了。我叫你画蛋,就是训练观察、把握形象、表现事物的能力,这是基本功,不能轻视!”达•芬奇于是专心画蛋,后来终于成为大画家。
艺术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台阶;艺术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连,最感性也最有趣味。要真正培养孩子的艺术鉴赏力,还需要孩子大量的艺术实践,如带着孩子去欣赏音乐、品味书法和绘画、阅读文学作品、观摩戏剧等,还可以引导孩子积极从事文艺创作活动。这样,能达到提高孩子审美能力的效果。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语言艺术(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建筑、书法、篆刻)和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棋牌)。孩子对以上哪一门有兴趣,有能力,都可以参加这一门的艺术实践。
(三)对孩子文学兴趣的培养
可以说,孩子对文学兴趣是天生的、本能的。这里所说的“培养”,是增加孩子多文学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孩子对文学这方面的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的力量,足以使工作变得有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是使孩子积极的接受文学熏陶的关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却在扼杀、压抑孩子的文学兴趣。
首先,父母为孩子选择不合适的书。比如太过艰深苦涩的书,离孩子生活太遥远的书,过于“成人化”的书,还有恐怖、阴深等消极情绪的书,枯燥乏味、教条化的书……,孩子阅读这类书籍时,心理上是不但难以获得审美愉悦感的,反而会产生厌倦、反感、烦躁等情绪。
其次,是父母对孩子的阅读进行过多的干扰。当孩子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时,他们会希望自主、自由地读书,如果父母总是用“你怎么还没读完那本书”之类的话干预他们,就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让孩子对书本感到厌恶。
第三,父母用分析语文的办法指导孩子读书。读文学书籍,贵在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美学享受。然而,有些父母却按着应试教育的思路,把文学作品一篇篇“肢解”成字、词、句、段,这种做法违背了文学欣赏的基本规律,无异于焚情煮鹤,大大倒了孩子的胃口。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对文学感兴趣呢?要知道,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当然的权威。父母的价值评论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所以,要培养孩子对文学书籍的热爱,父母就应该反复地表示出自己对读书的赞赏,对文学的赞赏,对热爱书籍的人的赞赏。让孩子从小树立“读书是有用的”和“读书是有趣的”这种观念。
假如孩子的阅读基本功很强,只是讨厌书本,那么问题可能出在家庭内部。可能是家里给了他这样那样的压力,逼得他暂且造反。在这种时候,父母千万不能对孩子施以高压,而是应该为他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逐渐培养他的读书热情。
孩子不爱读书,那么他喜欢什么呢?找出孩子喜欢的东西,然后从这些东西上找出能够让孩子感兴趣的书籍。比如,一些孩子喜欢科学知识,那么就从科普读物、游记和科幻小说开始好了,他喜欢足球,父亲就陪他看足球比赛,然后不动声色地给他一本世界杯足球画册作礼物,孩子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这本书,他开始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那么,再给他一些这方面的读物。除了这样做之外,父母还可以收集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在孩子书桌前挂一条有关读书的格言,送孩子几本介绍名人少年时代读书立志的传记。这些途径能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父母也可以在孩子身边寻找一些典型事例。父母少年时学习的经历是很适合讲给孩子听的。如果邻居或亲戚家有乐于读书的小孩,也可以激励自己的孩子与他们竞赛。
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以不断的表扬、肯定、赞美来点燃孩子的自信心。这种赞美性的话语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例如:“我发现你今天学会了一个新词语,真聪明!或你对这本书的见解很有新意,连爸爸也受了你的启发”,这样的评语可比泛泛而谈的“不错,读得好!”要强得多。孩子在阅读中时常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时,父母也依然要用肯定性的话语激励他们。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在家人以及亲戚朋友面前朗读诗歌、讲故事等。父母和其他观众在听孩子朗诵时都要尽量地专注和热情,并给予孩子赞美和肯定。
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为他准备一个本子,把孩子自己讲的故事、精彩的句子以及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然后让孩子为他们配上插图,做成一本孩子自己的书。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写日记,让孩子每天用十几二十分钟倾吐一天的喜乐悲伤,记录一天的观察感受,展开想象的自由翅膀。久而久之,使孩子将写日记视为一种生命的需要。
还有一种办法能让孩子对文学具有浓厚的兴趣,那就是全家人一起读书,多开展一些家庭性的读书活动,这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最好途径。读书活动,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来进行。
讲故事。故事最能诱发孩子的文学兴趣。大部分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都是从听故事开始培养阅读的兴趣的。著名作家冰心,早在四岁就迷恋上了故事,七岁时,她每天晚上缠着舅舅讲《三国演义》。后来舅舅没空了,她没有法子,只好自己捧着《三国演义》啃起来。从此,她就迷上了读书,迷得篷头垢面,如痴如醉。
朗读。许多教育家大力提倡家庭朗读,并且把它视为引导孩子接触优秀作品、激发孩子文学兴趣的良方妙策。通过朗读,孩子更容易感受到作品的美和趣味,而且,全家人欢聚一堂朗读文学作品的欢乐气氛也会感染到孩子,使孩子从一开始就了解到,文学阅读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讨论。全家性的读书讨论活动可以很正式。比如,父母可以抽出_个星期天的下午办“家庭读书讨论会”,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谈谈自己近来阅读的书,其他人则提出问题和加以评论,这种活动也可以邀请更多的人参加,如邻居、亲友、孩子的小伙伴们。更多的时候,有关读书的讨论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如饭桌上、电视机前、晚上临睡时,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启发孩子的思考,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创造阅读。
这样的方式还可以找出许多许多种,如果父母能怀着爱心珍惜孩子前进的每一步,孩子就能够在自己成长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2672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