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么时候学英语最好?
最近媒体如火如荼地讨论幼儿全美语学习的问题,大部分家长主张越早学习越好,担心孩子错过学外语的关键期,以后说英语有口音。有些家长虽不见得赞同,但是看到别人都这样做了,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得不跟进。
母语的学习的确有所谓的“关键期”(其实心理学家不喜欢用“关键期”这个名词,比较喜欢“敏感期”,因为后者弹性比较大),愈早愈好。但是第二语言也是这样吗?
1970年,彼得·马勒教授发现:如果把一只白冠麻雀从小隔离长大,不让它听任何声音,只在它35天到56天大之间让它每天听到4分钟正常的鸟歌,那么它长大后所唱的歌就几乎正常;如果在它50天到71天大之间才给它听正常的鸟歌,它长大后所唱的歌,虽然也有基本的调子,但是缺乏抑扬顿挫以及语尾颤音变化;如果太早(7天以前)或太晚(300天以后)才听到鸟歌,那么它所唱的歌会不正常,平板无变化。
这表示太早或太晚才学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出生后7到60天是白冠麻雀的关键期,它必须在这段时间听过自己种类的歌才学得会唱;60天到100天为边缘期,仍然学得会,但歌不完整;过了边缘期后再学就学不会了。
当然,这个实验无法直接应用到人类身上。但是在1971年,美国加州曾经发生过一件受虐儿的案件,可供参考。一个女孩被精神不正常的父亲关在房间里3年后获救,因为在这段时间没有接触到语言,所以后来虽然有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的语言学家专门教她,她的语言始终不正常。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她获救时已过了学习母语的关键期,所以才会效果不好。
另一个案例的受虐儿就幸运得多。伊莎贝尔也是被父母关到6岁才被救出来的,但是因为6岁仍在关键期之内,她的语言发展就很正常,在一年之内,不但学会了语言,还进入正常小学去读书。也就是说,7岁的伊莎贝尔说话跟她二年级班上的同学说得一样好。虽然别人有7年的说话经验而她只有一年,但是她很快就迎头赶上了。
这两个现象支持了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的看法,即我们大脑中有个学习语言的机制,它必须在语言学习的窗口开放时间内被启动,以后的学习才会正常。所谓“母语”,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里学会的第一语言。
但第二语言的学习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支持关键期的证据。
史丹佛大学的宪次白田曾对“学第二语言有无关键期”做了详细的研究,他最后的结论是:没有。他说,成年后再学第二语言,跟孩子时学习第二语言的表现并无差异。
第二语言的学习,基本上与母语是不同的机制。法国的迪韩发现第一语言的大脑区域都在左边,但是第二语言就很零乱,因每个人的经验而不同。他的8个受试者中,竟然找不到一个地方是有6个人都共同活化的。
一般来说,第一语言都在左脑处理,第二语言就转到右脑去了,而且左脑活化的强度比右脑弱。现在的研究都发现,第二语言的大脑处理位置,不是与他学习的年龄有关,而是与他使用这个语言的精纯度有关。
以目前所有的研究看来,母语的学习是有敏感期的,技能的学习,如运动、乐器、舞蹈等也有敏感期。敏感期的早晚,目前并无定论,大部分认为在青春期之前。但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并没有敏感期。因为第一语言已把大脑中学习语言的机制启动了,只有学得好不好的区别,没有前面所说的学不会的问题了。第二语言的学习在青春期之前都可以学得很好,就看自己有多努力。亚都饭店严长寿总裁,他没读过大学,没专门学过英语,后来通过自学和工作中的应用,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父母大可不必急着把还不会走路的孩子送去美语补习班,童年最重要的是游戏,不是上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3212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