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我们永远在一起!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学龄前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myra913 原帖: (写于5/28/2002 11:04:19 PM)

我的宝宝断奶后就留在姥姥家了。宝贝在断,妈妈也在断,可是妈妈断得好艰难。从有了宝宝,与他朝夕相处从未离开过,内心深处早就有了一种剪不断的牵挂,就这样依依不舍地走了,连再见都没有勇气说,趁着宝宝和姥姥玩得正欢迅速逃离了,耳边还回响着宝贝咯咯咯地笑声。虽然在姥姥家也有很多的益处,户外活动更方便等等,但这是宝宝最需要妈妈的时候。不能陪在他身边,不能每天看到他的成长,内疚、自责、思念、牵挂全部涌上心头。不知道当有一天宝宝不再亲妈妈或者不要妈妈时自己能不能承受。

很想很想自己带,再苦再累也愿意。但是为了生活,别无选择。现在只有每周末才能回家看他。正是因为明白宝宝最好自己带的道理,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烦恼和泪水。苦恼并不单纯是因为想念宝宝,更多的则是担心给宝宝心理留下阴影,影响他的成长。最近发现一回家宝宝生活就没了规律,兴奋地不好好吃饭,也不按时睡觉。
妈妈不在宝宝身边的该如何教养,怎么才能减少宝宝成长中的不利影响??各位妈妈们给出出主意吧。

悄悄 的回复: (写于5/31/2002 5:30:30 PM)

看了大家的帖,心中有一种无法言述的感觉。我是自己带孩子的,并因此放弃了一些东西。但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每一位母亲所作出的选择,都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认为对宝宝、对亲人也对自己最负责任的选择。所以,同样祝福孩子不在身边的妈妈们。虫虫妈的话说的好:“爱其实是没有什么分别的,无论她在不在身边,妈妈的爱与关注将永远陪伴着她。”虽然孩子不在身边,但妈妈出于做母亲的责任感不放弃对孩子教养的关注,要比某些孩子虽然在身边,但交给保姆或老人不闻不问的强不止百倍千倍。所以孩子不在身边的妈妈们请不要内疚,只要自己付出了爱与关注,孩子一样可以感受到炽热的母爱,一样可以在你们的关注及和主要教养人的沟通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抚养。(唯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因为不在一起心存内疚就过分的“补偿”。这种补偿心理会使母亲和孩子都觉得“妈妈欠了宝宝的”,对教育和亲子关系、孩子心理成长反而不利。)

mimila 的回复: (写于5/29/2002 9:29:24 AM)

我家虫虫是7个半月断奶送到1000多里外的奶奶家,到1岁又接回来。今年5月1日,1岁半又送回奶奶家了。经常是想的不行,但是还得咬咬牙,毕竟这样的状况不是一天两天就解决的了的,而原因大多是经济和所谓的事业问题。我只觉得我们好象都是俗人,能量是那样的有限,要工作就无法兼顾孩子,经常又一种挫败感,感到连自己都是这样的渺小和无助,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想对于孩子分开了的母亲仍旧是母亲,仍旧要履行母亲的义务,我虽然无法亲自照护孩子的衣食住行,无法看着她的一颦一笑,但是养育和教育仍旧是需要费心的。老人一般思想比较守旧,孩子应该吃什么样的奶?应该在什么季节补充什么营养?需要提早注意下个发育阶段的什么问题?这个月还有什么预防针要打?……作为妈妈都应该清清楚楚,应该及时的提醒老人,毕竟带孩子实在是太累,他们难免有疏忽,做妈妈不应该把这些当作他们的任务,而是应该作为自己的职责承担起来;还有还要考虑孩子的一些状况,比如生病,比如一些坏毛病,都需要做妈妈的多思考,给老人提供一些思想上的支持。作为妈妈仅仅是难过,仅仅是揪心的感觉是不够的,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教育越来越重要买什么样的图书、卡片、挂图,用什么样玩具,用哪个出版的教材,上什么样的幼儿园等等这些,都是妈妈应该考虑的,这些都是妈妈的职责。

虫虫虽然暂时离开我们身边,但是每个月的《为了孩子》《父母必读》《婴儿画报》我都是必买的,我看过了,思考过了,下次回去一并带回,给爷爷奶奶看,给虫虫用,这样起码能够保证跟老人在孩子养育上思想的同步;虫虫几乎所有的图书和玩具都是我一手办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我感觉到能适应虫虫的的发育情况了,对虫虫有用才买的,其中不乏网上的妈妈们推荐的东西,这样,我通过图书和玩具掌握了孩子的智力的发展,且为爷爷奶奶节省了一笔开支,他们不需要再去思考这些,只要拿出来教教虫虫和跟虫虫玩就行了;每天至少一个电话是雷打不动的,每个月至少回去一次也是雷打不动的,这样,我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对虫虫的了解和跟虫虫的交流,使我与虫虫彼此不会感觉陌生。我还准备装宽带网,可以用视频会议看见模样就更好了,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虫虫,当了母亲才知道,无私是个很真实的词,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愿意给她最好的一切,心甘情愿的付出的感觉,也许看起来,我们这些离开孩子的妈妈说这些有点虚伪,但是爱其实是没有什么分别的,无论她在不在身边,妈妈的爱与关注将永远陪伴着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3405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