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
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学习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大的转折,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比如,与孩子聊天时有意识地聊一聊学校的事情,要由衷地祝贺孩子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从家长的口吻中感受到成长的自豪,从而增强自信心,内心产生羡慕小学生、想当小学生的愿望。家长特别要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你再不听话,让学校的老师管你。”“学校的老师可厉害了。”家长这种恐吓的话会造成孩子对上学的恐惧感,产生心理压力。
2、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学校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生活护理是很精细的,孩子的学习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一天的生活是轻松自由的。而上小学以后,学习的模式成为课堂教学,课间休息时要自己整理书本,自己喝水,自己上厕所等,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决。因此,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
3、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劳动的能力
在入小学前的这一段时间里,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也就是说要学会生存。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铺床叠被,自己起床,脱穿衣服、鞋、袜,学会洗脸、洗脚、漱口、刷牙,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等。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擦桌椅,会自己取放玩具、图书、其它用具等。
4、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学会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并能按老师的要求制作简单的玩教具等。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家长只好每天帮他整理书包。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在上学前的这段时间里,家长要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5、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
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很重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精神集中不起来,我们知道,对于学生来讲,听讲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在上学初期不能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对他以后的学习生涯会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家长要在学前期多与孩子一起看看书,下下棋,玩玩拼图游戏,这些活动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进行的,对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很有益处。
6、让孩子生活规律化
幼儿园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松散,孩子来园时间虽然有要求,但也不是很严格,这主要是从方便家长的角度考虑的。但是,孩子即将上小学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了,那么,从现在开始,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做好,什么时间不该做什么事情,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如该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收拾利索才能去看电视和玩。要让孩子早起、早睡,按时吃饭的习惯,使生活有规律,这样才能适应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节律。
7、要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学会忍耐、分享、合作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必须培养孩子耐挫折的能力。比如,在学校里,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产生了摩擦,因自理能力的欠缺遭遇尴尬而受到同学嘲笑等等,这些小挫折都是有可能遇到的,怎么办?要让孩子知道,谁都会遇到这些事情,爸爸妈妈小的时候也遇到过这些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必太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同伴,要让孩子慢慢懂得,与同伴相处要学会分享、合作,不可能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在一大堆成人的簇拥下成长起来的,分享、合作的意识普遍较差,这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因此,我们成人要尽早明白这个道理,在平时制造一些机会,培养孩子的忍耐、分享和合作能力。比如:晚上,孩子看完动画片还想看,家长要制止他,告诉他今天不可以看了,明天再看;吃东西时要想到别人,要与家中的其他人一起吃等等。
2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1.健壮的体格
小学是对儿童开始进行有系统的初步文化知识教育的学校,是根据教育部门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科书进行教学的。每天上课五至六节,每节一般为四十分钟,课后还需要儿童完成一些家庭作业。小学教育大纲为儿童提出了比幼儿园高得多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儿童付出对他们来说相当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此,必须锻炼儿童的身体,使他们生长发育良好,生理机能健全,达到一定得运动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对外界环境和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只有足够健壮的身体才能坚持紧张的学习生活。
2.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小学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课堂学习,上课时间很长,生活各方面要由儿童自己支配。其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接触大部分是在课堂上,他们向全体儿童提出共同的要求,而对小学生的生活照顾较少。所有这些,都要求儿童不依赖老师而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与参加集体活动的能力。
3.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独立学习的能力
儿童入学后,学习成了儿童的主要活动。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儿童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他不仅要学习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他虽不感兴趣,但是必须掌握的东西。这是说,学习和游戏比较起来,不仅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东西,并开始阅读课外读物。这就要求儿童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4.具有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学习和集体活动。纪律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只有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达到学校和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集体交给他的任务,克服自由散漫,才能保证教学的进行和活动的开展。为此,必须培养小学生具有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3介绍几种培养的方法1.培养幼儿初步的时间观念
大班幼儿的生活有其自身的一套作息制度。孩子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履行一日生活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是在被动的遵守时间,而我认为大班幼儿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有了一定的时间完成某项任务。从而使孩子从被动地遵守时间变为主动地遵守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另外让孩子形成时间观念的同时,可以具体地认识一些时钟知识,这种把认识时间与具体事项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能更好地完成大纲提出的要求。
2.增强任务意识、培养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大班一开学,我就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抽屉,贴上学号、姓名,里面放着各自的学习用品(笔、纸、剪刀),幼儿在掌握如何使用、整理、保护这些用品以后,课前,他们都能根据本节课的要求拿出所需的物品,这样不仅免去了课前繁重的准备工作,又锻炼了幼儿的独立能力。
向幼儿布置简单的家庭作业,其内容有:写阿拉伯数字和有趣的汉字基本笔画,说一段参观见闻录,编一首儿歌,剪一幅主题画等等。除了第一、第四种作业外,其余都是以幼儿口述,家长记录的形式进行的,当然,这些作业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与幼儿的学习相结合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培养幼儿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的习惯。
3.争取家长配合,家长和教师共同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具体做法如下:
(1)请来小学教师为家长举办讲座——“怎样为孩子入学做准备”。
通过小学教师的举例分析,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在心理、物质、生活习惯几方面应作哪些准备。首先是心理方面,其次是物质的准备,最后是生活习惯方面的准备
(2 )与小学取得联系,带领家长和幼儿到小学参观半日活动,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减少焦虑与盲目。
(3)通过分发资料的形式为家长提供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使家长心中有数。
(4)举办“我毕业了”家园联谊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3704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