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不重视体育,孩子可能成为废品;只重视体育,孩子将成为可悲的兽人。不重视智育,孩子可能成为次品;只重视智育,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或成为社会的危害。不重视德育,孩子可能成为危险品;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可能会无能。这样的人对社会,对人类都是无用的,或者是有害的。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三方面并举。今天,对孩子的教育又增加了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我们的教育目标更趋完善。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综合教育,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各国、各个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越来越密切,世界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因此,人才的争夺也趋于全球化,全球都需要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我们精心培养出来的孩子,早晚有一天要走向社会。他们走向社会之时,首先要通过“人才市场”的挑选,所以,每位父母都不得不关注这个市场的“行情”。
英国《泰晤士报》的总编西蒙·福格每年的五、六月份都要接到一些大学的请帖,要他去做择业就业方面的演讲,因为他曾在寻找职业方面创造过神话。
那是他刚从伯明翰大学毕业的第二天,为了寻找工作,他走进《泰晤士报》总经理办公室,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不需要。”“记者呢?”“也不!”“那么排字工、校对员呢?”“不,都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都没有。”“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了。”福格从包里掏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结果,福格被留了下来,干报社的宣传工作。25年后,他升至总编的位置。这一佳话见报后,福格就成了各大学的座上宾,给学生们作择业方面的报告。
然而,每次演讲,他对自己的这一经历总是避而不谈。他讲得最多的是一位护士的故事。
这位护士刚从学校毕业,在一家医院做实习生,实习期一个月。在这一个月内,如果能让院方满意,她就可以正式获得这份工作。否则,就得离开。
一人因车祸而生命垂危,实习护士被安排做外科手术专家——该院院长亨利教授的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进行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就要缝合,这位实习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院长,说:“亨利教授,我们用的是十二块纱布,可是你只取出了十一块。”
“我已经全部取出来了。一切顺利,立即缝合。”院长头也不抬,不屑一顾地回答。
“不,不行。”这位实习护士高声抗议道,“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十二块纱布。”
院长没有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
这位实习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大叫起来:“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
直到这时,院长冷漠的脸上才浮起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的第十二块纱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这位实习护士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这份工作。
当今,人才市场有三个变化特别引人注目。
(一)由单向选择变为双向选择
在计划经济下,没有人才市场,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包分配。毕业生只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就可以了,只要“服从分配”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在单向选择中,用人单位也只能是“爱你没商量”,“厌你没办法”,不要也得要。作为毕业生,不想去也得去,否则要按“不服从分配”论处。
在市场经济下,人才市场是双向选择。单位有权选择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也有权选择单位。学生从学校毕业,不是填写毕业分配表就可以找到工作,而是要接受人才市场的严格挑选。
对毕业生来说,同样有了择业自由。愿意去的单位,你可以自己去争取,不愿去的单位也没有人勉强你一定要去,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这些变化,给毕业生、家长和社会都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二)从看重“硬件”到看重素质
我所在的单位在国际展览中心附近,每逢那里举办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才交流会,就会出现塞车现象。我常常到交流会上参观,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交流会的盛况一点儿也不过分。
前几年,招人单位看“硬件”的多,问的问题也大多是这样的:“是本科吗?”“是研究生吗?”“有北京户口吗?”近年来,用人单位更注重应聘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而大学毕业生更看重用人单位对自己价值的判断。
北京一所学院在校内举办了人才招聘会,有近百家公司参加,也吸引了不少外校的学生。在人头攒动的招聘会现场,一个应届毕业生拿着自荐书高声喊道:“我要到湘潭电机集团工作!”周围的同学都把目光对准他,他没有胆怯,又喊了两声。正当人们疑惑不解时,正在现场招聘的湘潭电机集团人事部负责人说:“好,就要你了!”随后与这位同学签订了求职意向书。
这位人事部负责人说,他们这次招聘的是销售人员,需要应聘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前来报名的大学生不少,但真正具有开拓精神的人并不多。从学生的推荐材料来看,符合他们招聘条件的有十几个人,而敢于当众大喊三声的只有几个。最后,他们就录取了这几个人。
他还说,这种招聘方式可能并不完善,却是对前几年招聘方式的一个反思。过去招人,过分看重学生的学历和成绩,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出色,甚至能力欠缺。所以,现在招人,在学历合格的条件下,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
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分数不等于能力”这一道理。一位中学校长深有感触,他说:“两个学生来我校实习,一个是学习尖子,但管理能力差,他管的班乱哄哄的,学生根本不听他的;而另一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有创造性,很会管理,同学喜欢他,他管理的班很快成为优秀班集体。你说这两个学生我要谁?当然要第二个。我要的是会教课的老师,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
(三)从注重笔试到注重面试
凭着一张试卷可以进入大学,但凭着一张试卷就能进入工作岗位的时代已经过去。你要想得到你向往的职位,很重要的一关是通过面试。
在现在的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面试,甚至面试胜过笔试。这是我通过拜访择业的成功者得出的结论。
小音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理想是到某大银行去工作。这家世界著名的银行需要既有金融专业知识又有外语专长的人,而小音不懂金融,只懂英语;这次招聘,人家只录用十个人,报名的人竟有一千多!可是,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小音却获得了成功,成了那百分之一!
“那么多人竞争,你是怎么成功的呢?”我问小音。
“我过了三关,”小音说,“第一关是问我的经历。对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干过什么,当没当过干部,参加过什么样的社会活动,组织过什么社团……问得可详细啦!我做过学生会工作,所以这一关的通过占了不少便宜。第二关当然是笔试,很容易的,一般人都能过!”小音得意地说:“不过,最难过的是第三关。”
“为什么?”
“第三关是面试。面试最难,因为你摸不透他们要考你什么。实际上,从一进入面试室,主考官就开始留意你的一切了,比如走路的姿态好不好啦,目光是不是自信啦,说话的表情怎么样啦……通过你的不设防,他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你身上的东西。当时,一位考官问我:‘你为什么要到我们银行来?’这个问题可难不倒我,因为我事先早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这家银行的百年历史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对答如流!”小音说到这里,眉目间透着自信。
“考官接着问我:‘如果你能来我们银行,希望做什么工作?’说实话,我并不愿意到前台去收银,我希望到后面搞联络,我的口语好,擅长与人交往,这样可以发挥我的优势。但是,如果我这样讲,人家肯定会认为我有缺陷,所以我回答说:‘干什么我都能够胜任。’”
一位进入国家机关的博士生告诉我他应聘的故事。
在等待招聘结果的时候,用人单位的领导找他谈话:“你的各方面成绩都很优秀,但这次的名额只有一个,所以很遗憾,你没有被录取。”这位博士生当时想也没有想,马上说:“没有关系,我很有实力,今年没考中,明年我还来考。”
没想到,这是最后一道考题,我被录取了!”博士生讲到这儿笑了。
他们的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人生的答卷不是背出来的,而是靠实力做出来的。
在人才市场上,你的孩子面对的已经不再是纸质的试卷,而是一道道生活的实践题,他答得怎么样,要看他是如何对待生活的。
作为父母,你企盼孩子成功,就把他培养成一个热爱生活、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吧!
有的父母只注重自己孩子的考试分数,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与做事的教育,对待孩子是以分为本,而不是育人为本,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做题,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这样的孩子在考场上也许能得高分,可在人生的舞台上却会失分。更有一些父母放纵孩子,缺乏管教,或是教孩子耍心眼,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损人利己,这样的孩子不会被社会认同,一生都不会幸福。
处在经济变革时代,做父母的不能只注重帮孩子立业,更应该首先注重帮孩子立身。“以学立业,以德立身”是教育的宗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4583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