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总是想不通,为什么孩子不能依照大人的要求去做,为什么他们要做出那些让人生气的事。直到有一天,当父母蹲下身子,才发现其中的缘由,原来,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其实不一样。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不同
美国教育大师杜威强调“在做中学(Learn by doing)”,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或重组,同时也强调教育必须在有兴趣参与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养孩子时,父母应该先认同孩子经验的有限性,毕竟孩子了解世界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孩子会用他们自己的高度、方式、眼光去认识和解读这个世界。
因此,父母要接受孩子不成熟的行为或想法,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时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帮孩子留意学习道路上可能发生的危险状况,在确保孩子身心安全的前提下,尽情让他尝试、表达并进行有兴趣的活动。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有效的学习。
不要单纯说“不”
大人经常会说“不行”“不可以”“不要”,而这些“不”对孩子来说往往太过于抽象。在明知很多事情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大人发出了禁止令,但即使大人把后果说得很明白,孩子仍旧不能真正理解,他们还是会继续困惑“为什么不可以”。因此,与其一再禁止或处罚孩子,倒不如在安全的范围里让孩子自己尝试一下,看看这种不良后果究竟是什么样子,然后他很快就能明白,原来大人说“不可以”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您不能接受孩子以尝试错误的方式来累积学习经验,就容易出现亲子冲突,所以经常感觉孩子很不听话、老是做些让人生气的事。其实,父母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正是因为孩子被教得好,才能如此有想法,这不正是聪明伶俐的表现吗”“如果我是3岁的小孩,我会不会也想试试这么做”。这样一来,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就多了一分理解,也能尽快放下自己的情绪去包容孩子的行为。
蹲下身来的5条忠告
当父母能够蹲下身子去平视孩子的眼神、放慢脚步欣赏孩子的优点、专心倾听孩子的童言童语时,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哦!原来这就是他那样做的理由!”因为了解,所以有了更多的包容,就会减少亲子冲突,彼此间当然也会相处得更好。
1让孩子看见你的头顶
和孩子对话的时候,记得要蹲下来、靠近他,让孩子有机会近距离看见妈妈温柔的眼神、漂亮的发饰或是爸爸的发型,而不是每次只能看见大人的鼻孔或下巴,让孩子觉得你是可以平视说话的对象。
2听听孩子的说法
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及说法,不要一开始就否定他。有个小朋友拿了一条湿毛巾把地板弄得湿答答的,妈妈回家一看,马上就想开口训斥,但是她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挨批的原因,于是便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没想到孩子回答:“我看过妈妈擦地板,所以想帮妈妈做家事。”看!如果一开始就痛批孩子,岂不是白费了孩子的一番苦心?
3注意孩子的优势才能
有的孩子很会说话,有的孩子很会唱歌,有的很会数数,妈妈要多多欣赏孩子的优点,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一味计较孩子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这样才能让孩子有足够的自信。
4 再多一点耐心
有人这样说:“在孩子学会喊爸爸前,你必须先对着他说出3 000次的‘爸爸’。”道理很简单,只要是健康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开口喊“爸爸”,只是有的早一点,有的晚一点。很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需要的是多一点时间去学习,如果父母能够再多一点耐心,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育儿焦虑。
5 做得越多越灵活
如果您希望孩子的能力强一些、做事利落一些,那么就应该从小给孩子更多自己动手做的机会。多做一些肢体运动,有助于刺激脑部发展,除了能增强手眼协调能力之外,丰富的经验也能加快孩子的学习速度,当孩子再面对其他事情时,便能更加快速地思考如何应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4711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