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是个人见人爱、嘴甜的宝贝。但很多人平时却忽视了对宝宝这方面的教育,一旦到要求宝宝礼貌叫人时,宝宝往往不知所措。如果把宝宝不叫人当成一个严重问题来看时,会加剧宝宝的不自在,宝宝会感到很难堪。所以,平时就要对宝宝进行礼貌教育哦。
案例
亮亮两岁了,一天吃完晚饭,我带着亮亮在小区里溜达,正好遇到一位邻居。“亮亮,快叫阿姨好!”亮亮摇摇头,不想叫。“亮亮乖,要懂礼貌,快点叫阿姨!”没想到亮亮就是不肯叫。我当时觉得有些尴尬,怕邻居以认为我不会教育儿子,便大声对儿子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亮亮好像吓着了,委屈地哇哇大哭起来。当时的我真是又生气,又尴尬……
桐妈分析
如果排除性格、叛逆、情绪不佳等方面的原因,可以说案例中的尴尬情景是宝宝缺乏基本的礼貌意识造成的,可能是父母事先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遇到熟人又拉着宝宝“仓促上阵”,宝宝不知道遇到熟人应该问好的道理,就选择了本能的排斥。妈妈出于面子考虑,又迁怒于宝宝的“无礼”,以至于场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如果多次发生这样的不愉快,宝宝很可能会把跟人打招呼这项礼貌行为与消极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今后对他进行礼貌教育还可能会变得困难。
帮助策略
宝宝虽然自控能力差,容易受本能、情绪、主观喜好等因素支配,但如果适时地对他进行基础的礼貌教育,如问好、说谢谢、再见等,让礼貌意识融进宝宝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宝宝变成“小绅士”、“小淑女”,最大限度地避免一些不讲礼貌的尴尬场景出现。
桐妈支招
方案1: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言传身教
学前期的宝宝虽然尚难听懂大道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可塑性和模仿能力特强,容易在你的影响下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为此,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言行示范,久而久之,宝宝便会“偷学”了去。因为6个月大的宝宝已经开始模仿成人的举止和面部表情,1周岁的宝宝已懂得在陌生环境下观察父母的表情了。为了加强效果,你还可以在做出示范行为后,及时用语言提示宝宝可以那样做。比如,接受别人的礼物时,你说完“谢谢”后借机对宝宝说,“别人送给我们礼物,我们要表示感谢”。
在生活中就地取材、结合具体场景对宝宝进行随机教育也是很有效果的。譬如看到客人说“你好”,需要别人帮助时加上“请”,等等。通过多次重复的随机教育,宝宝不仅学到了礼貌待人,还养成谦恭礼让、与人为善、尊重别人的行为习惯。
方案2:给宝宝树立“卡通”榜样
鉴于现在的宝宝大多交往圈子较小,言传身教之外你难以找到可供宝宝模仿的同龄榜样,这时不妨把宝宝喜欢的卡通形象作为礼貌教材,在陪他观看动画节目或绘本时,及时对他的行为做出点评,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去模仿卡通榜样的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宝宝便容易自觉地把这些卡通形象作为学习榜样,你和宝宝之间也因此形成一种默契,一旦发生例外情况,随机教育也将省力很多。
方案3:多玩角色扮演游戏
对于宝宝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游戏进行的,你可以多多借助角色扮演游戏来帮助宝宝懂得礼貌知识。比如,就儿童绘本上的某个礼貌故事跟宝宝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宝宝从中体验做个礼貌宝宝的感觉,宝宝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礼貌常识,还获得了愉快的交往体验。
方案4:及时赞赏宝宝的礼貌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对不经意出现的某种行为给予表扬、鼓励等正面强化,可以使这种行为反复出现,以致内化为习惯。比如,每当宝宝做出符合礼貌的行为时,你及时用翘拇指、鼓掌甚至亲吻等方式表示赞赏,宝宝从中得到讲礼貌的积极情感体验,这是一种正向的强化,对他养成礼貌行为很有助益。
方案5:宽容宝宝独特的表达方式
有的宝宝性格比较内向,看到外人容易害羞,特别是看到陌生人,羞于开口说话。这时最好不要强求宝宝,因为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只要他以他惯常的友好方式做出反应就行,哪怕不开口。对一个害羞的内向宝宝来说,跟陌生人打招呼是一个需要超越自我的过程,他需要时间来调适自己。
方案6:化尴尬场景为教育契机
遇到宝宝拒绝按照礼貌要求言行时况,你最好不要当场让宝宝“难堪”,那只能适得其反,宝宝会因此把讲礼貌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进而产生对这种礼貌言行的消极态度,今后更加逆反。妥善的做法是以宝宝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处理,化尴尬为教育契机。
比如当宝宝拒绝跟阿姨打招呼时,面对等待回应的阿姨,你可以先“替”宝宝跟阿姨打招呼,这时阿姨会反过来跟宝宝回招呼。在这个互动过程中,被阿姨招呼的宝宝不仅得到了愉快的情感体验,还从妈妈那里学习到如何跟别人打招呼,甚至会“反思”自己的不足。妈妈在事后再及时对宝宝进行相应的礼貌教育。相信几次这样的反复后,宝宝再看到陌生人,以往金口难开的状态定会有所改观。
跟着专家学习科学育儿法,请关注《亲子》(0-3岁育儿宝典)杂志,邮发代号:28-321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6379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