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研究者们在谨慎地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比如,上述“难带型”的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质类型所导致,而是由于该类型婴儿的某些特点,使抚养者在教养过程中往往更多地采用规则、要求等控制手段,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
专家指点: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家长的抚养方式研究和事实证明:冷漠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允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这些冷漠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往往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
值得重视的是,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的目的,反而变相地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专家指点:研究表明常靠体罚来约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也是具有很强侵犯性的。
幼儿的经验幼儿攻击他人后如果尝到“甜头”,如得到所需物品或受到家长的夸奖,攻击性行为就会“定型”或加剧。
佳佳和莎莎正在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她看见莎莎笔盒里正好有一支,想也没想伸手就去拿,嘴里还宣称:“这是我的!”莎莎也正想用这支红色蜡笔,丝毫不肯让步。这下佳佳可生气了,一下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并把莎莎推倒在地上,还用小脚去踢她。
佳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儿童往往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被定义为攻击性行为。
表现形式 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如玩具等。 表现年龄 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期。 表现类型 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 性别差异 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男孩的攻击性强于女孩。
攻击行为原因探密
★遗传因素
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家庭因素
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到别人的身上,孩子就容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
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加强。
4招调教“小攻击手”
第一招:创造一个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与成人相比,孩子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生活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玩具、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良好家庭气氛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大大地减少。因此,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具和足够玩的时间。不打骂孩子,避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这些细节都有助爸妈调教家里的“小攻击手”。
第二招: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
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孩子来说,它也是点燃攻击行为的导火线。因此爸妈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尽可能使孩子的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第三招:培养孩子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恨。有这种行为的儿童可能对自我不满,或者在爱的关系上受到挫折。家长要从各种方面关心他,爱护他,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仁爱之心和爱怜之情。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四招: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冷处理
冷处理就是暂时对孩子的攻击行为不理睬。当孩子在外面与人打架后,家长应对其表示冷漠,并让其在房间里思过,自己反省,而不要对他呵斥、打骂。如能与鼓励亲善行为方法相配合,效果则会更好。
“解剖”幼儿攻击性行为
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研究者们在谨慎地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比如,上述“难带型”的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质类型所导致,而是由于该类型婴儿的某些特点,使抚养者在教养过程中往往更多地采用规则、要求等控制手段,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
专家指点: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家长的抚养方式研究和事实证明:冷漠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允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这些冷漠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往往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
值得重视的是,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的目的,反而变相地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专家指点:研究表明常靠体罚来约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也是具有很强侵犯性的。
幼儿的经验幼儿攻击他人后如果尝到“甜头”,如得到所需物品或受到家长的夸奖,攻击性行为就会“定型”或加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7160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