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学画不仅是要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审美意识,有的孩子说自己“眼高手低”,所以画出来的东西不理想。我告诉他,在绘画艺术中,眼高手低不是坏事,眼高是审美意识有了高标准,经过勤学苦练的不懈努力,双手自然会“熟能生巧”。
绘画学习与艺术鉴赏密不可分,关乎学生的精神境界,对美的欣赏是一种审美行为,以文化修养为基础,文化素质决定了审美趣味。
我常与学生讨论美与丑、美与漂亮的问题。我对孩子们说:往往被认为漂亮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美的,而美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表面漂亮的。最初孩子们很不理解,既然是漂亮的东西怎么可能不美呢,这种说法岂不自相矛盾吗?的确,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是审美的本质问题,不容易理解。如果绕过高深的哲学论述,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能解释清楚,对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意识是会有帮助的。
为了能形象地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尝试着用实物比较的方式向孩子们展示美与漂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为此我从朋友家借来了一尊石雕菩萨像,同时在工艺品商店买来了一件精瓷的菩萨雕像,对两者分析比较,尽可能地为孩子们找出它们的本质区别。
两件菩萨雕像虽同为宗教物品,我们却能从造型中品出两位雕塑家对艺术的理解。
石雕菩萨雕像表面粗糙,颜色已剥落,水迹流痕让人感到有点脏,不知道经历多少年的风雨冲刷,伤痕累累,谈不上漂亮,但菩萨面相丰满端丽,慈眉善目的,姿态随意自由,衣裙如曹衣出水紧贴身上,大胆展示女性的人体美,既妩媚又圣洁,是人神合一的古代雕塑。作为一件艺术作品,菩萨雕像线条优美,造型简朴典雅。
躯体的微微扭动十分含蓄,给人以美的遐想。因此,我说这尊菩萨很美,但是不漂亮。
而另一件瓷雕菩萨像,表面处理很光滑,脸蛋红粉粉的,小嘴涂得鲜红,身上的佛珠,描金淌银的很时髦,一点儿也不像菩萨,倒叫人想起了人面桃花,想起成衣店里陈列的彩塑模特,没有丝毫神圣感,让人感到不伦不类。所以说这个东西漂亮但是不美。
一般说来,漂亮的东西往往是表面的,而美是有内涵的。审美的问题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其纯真不能带有丝毫功利性。精神境界高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和判断最接近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人生的快乐。
今天生活在功利境界中,为物欲所累的人们,虽然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但是由于精神上空虚,始终缺乏幸福感。他们只有学会无功利地欣赏事物的本质,从功利目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精神境界才能得到提升,才能获得人生的最大快乐。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一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很多人不了解,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是教养问题,如果人文教育缺失,必然导致社会的庸俗化。现在社会上的很多弊病,其实是因为人的素质太差引起的。人文教育能让我们脱离低级趣味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孩子们似乎有点听懂了。我接着说,艺术不管属于什么类别,都有自己的语言形式。我们经常说的绘画语言、雕塑语言、电影语言等等,如果我们懂得了这种语言的内涵,就能知道作品对我们说了些什么。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丑陋,心灵却很善良,因此没有人觉得他丑,反而感到这个艺术形象身上表现出的正直纯朴,有一种崇高的美。
中国人喜欢玩石,对石的要求为“宁丑毋媚”。认为越丑越怪就越美。认丑石为美石,可以说这种美已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漂亮,它已转化为艺术美,是一种境界美。这是很复杂的美学问题。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们作深层次探讨,但让人高兴的是,他们小小年纪便开始对美与丑的现象有了思考。
孩子们学画不仅是要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审美意识,有的孩子说自己“眼高手低”,所以画出来的东西不理想。我告诉他,在绘画艺术中,眼高手低不是坏事,眼高是审美意识有了高标准,经过勤学苦练的不懈努力,双手自然会“熟能生巧”,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如果审美情趣低俗,不管画得多么熟练,也只能是工匠之作,不能称为艺术。
就越美。认丑石为美石,可以说这种美已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漂亮,它已转化为艺术美,是一种境界美。这是很复杂的美学问题。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们作深层次探讨,但让人高兴的是,他们小小年纪便开始对美与丑的现象有了思考。孩子们学画不仅是要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审美意识,有的孩子说自己“眼高手低”,所以画出来的东西不理想。我告诉他,在绘画艺术中,眼高手低不是坏事,眼高是审美意识有了高标准,经过勤学苦练的不懈努力,双手自然会“熟能生巧”,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如果审美情趣低俗,不管画得多么熟练,也只能是工匠之作,不能称为艺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7479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