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 《教育漫话》
对于儿童的不当行为,特别是涉及到道德(如伤害他人)、态度(有意识违犯规则)的行为,成人除了给予否定性评价之外,往往还有惩罚作为后缀,以避免儿童再有此类行为。专家认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
惩罚时,儿童的自尊心一般会受到消极影响,并出现自尊的下降。为了孩子惩罚对儿童自尊心的严重影响,在惩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违犯哪些规则要受到什么惩罚,应和儿童有个约定。
既让孩子有畏惧感,但也不至于因为害怕惩罚而说谎、隐瞒自己的行为。另外,孩子平日也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惩罚,应该是慎重的、理智的行为。当孩子真的犯错并且需要惩罚时,父母要调整自己的情绪,按照规则和约定,对同样的错误实施相同的惩罚。
如果父母被孩子的行为激怒时,最好不要实施惩罚。
任何父母都不会将讽刺挖苦作为惩罚物,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不能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父母应该知道,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而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并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二是重惩轻罚,掌握分寸。
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所记忆,并防止再犯类似的错误。因此,“惩”的程度要与儿童的过失程度相联系。
另外,惩罚应该重视惩处,而不要过分强调“罚”。
三是认真推敲惩罚物。
专家建议在家庭中常设的惩罚物是反思椅和警示棒。因为这两件惩罚物可以预先设置,而且不会给孩子带来大的自尊损失。 3 4 5 6 后1页
反思椅是指在孩子的房间或其他相当清净的地方,设置一把椅子(也可以临时配置,但孩子要知道),当孩子犯了错误,可以坐到椅子上5-10分钟进行反思。一般说来,孩子的年龄越小,反思的时间应该越短。
案例:打人的幼儿怎么办
一位家长介绍说,自己二周岁的孩子,在和小伙伴一块玩耍时,总是喜欢打人,把玩具朝小朋友身上扔,你给他讲道理他根本就不听,强行把他拉住训他,他便倒在地上又哭又叫。
在专家的指导下,这位妈妈采取了与反思椅类似的做法:如果孩子不听话、打人,就不允许他和小朋友玩,把他关在一间房里(有大人陪着),先任其撒泼,然后再慢慢给他讲道理,一直等他情绪平静下来才可开门。这样几次下来,孩子的打人毛病就给治好了。
这个方法也可以供家长参考。
警示棒是指家长和孩子共同用报纸或其他轻质物体制作的小棒,并把它放在孩子视野能够看到的地方,并在孩子约定,如果严重违犯了父母的教导,是要用警示棒打手心的。
孩子对上述惩罚,心中有数,知道这是父母表明了对自己行为不赞成的态度,所以,即使受了惩罚,也不会严重损伤自尊心。
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特殊惩罚物造成特殊效果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供参考,但很难复制。需要我们认真推敲。
案例:高明的惩罚
英国有一名叫约翰.詹姆士.迈克劳德的小学生,学了生物以后,非常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就偷偷地杀了一只狗。
谁知这只狗恰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迈克劳德以处罚。而这位校长是一位高明的校长,他的惩罚是让迈克劳德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结构图。
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情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获得1923年诺贝尔生理奖。而这两张图,也被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
这位校长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知其心,救其失”,把握了犯错误的学生的心态,然后采取了非常适当的措施让学生弥补过失。这一惩罚,不仅摈弃了个人恩怨——被杀的狗是校长的宠物,更难能可贵是,他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上,以画图为惩罚。据说,当迈克劳德努力完成了两幅草图交给校长时,非但没有受到责难,反而受到了校长的指点,这才有了迈克劳德以后的成就。与其说这是一种惩罚,毋宁说是一种引导与鞭策。 3 4 5 6 后1页
如何把惩罚变成孩子实际的进步,真的需要我们多加思考。
也有的家长和老师把增加学习任务作为惩罚物,与上面的例子有些接近,但大多效果不好。
案例:学习、劳动能否当作惩罚物?
如:孩子犯了错,或用学习来惩罚,罚儿童做作业,抄生字,背课文;或者用劳动来惩罚,罚儿童倒垃圾,扫厕所,拣废纸等等;或者用体育运动来惩罚,到操场上跑三圈,就地做若干俯卧撑等等。
有专家认为,学习本来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劳动也是光荣而高尚的事情,体育锻炼更是一个人强身健体的必然追求,我们为什么将它们和惩罚联系在一起?做了错事就要去学习、去劳动、去体育锻炼,长此以往,孩子的就会把它们与耻辱感、罪责感、厌恶感联系起来,哪里谈得上培养学习兴趣、劳动热情和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呢?
有意思的是,中国当代有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惩戒”方法,也有类似的做法,但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魏书生的惩罚法
魏老师“惩戒”学生的方法很多。
一是写说明书。要让学生写出犯错误前、犯错误时、犯错误后的心理活动,写出在三个阶段思想斗争,规定写的字数,字数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跳一跳能做到。
但是,魏老师要求的说明书不同于检查书,写的是自己的感受。
二是写心理病历。对于不良行为已经成了习惯,犯同一个错误的情况比较多的学生,魏老师让他写心理病历,包括毛病的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需要多少疗程。魏老师认为,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病历和治疗方法,有利于学生站在客观、实际的角度看到自己的错误、选择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
三是唱歌。有的学生再不经意中违反了学校或班级的规章制度,犯的错误较轻,魏老师“罚”他在课间休息或其他时间为全班学生唱一首歌。魏老师认为,这种方法一来可以告诫犯错误的学生“犯错必究”,二来可以让全班学生得到一时的轻松,感受到班集体的亲情。
四是做好事。让犯错误的学生去做件好事,有利于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做好事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能起到分散学生再犯错误的精力,这是一举二得的好办法,让学生多去做好事,将其导向真善美,可以起到:使学生发现一个新的更强大的自我作用。
四是学会运用自然惩罚和社会惩罚。
儿童犯了错误、特别是违背父母教导而造成过失,理应受到惩罚。但专家认为,惩罚可以分为自然惩罚、社会惩罚和家庭惩罚。家长应该采取的策略是,自然惩罚优先,社会惩罚次之,家庭惩罚最后。这样,会明显降低惩罚对儿童自尊的消极影响。 3 4 5 6 后1页
自然惩罚是指儿童违反自然规则而受到的来自自然的惩罚。如孩子有意打坏玻璃,不要急于换上新的,而是敞开窗户,让他体验一下风吹雨打的滋味;如果不吃午餐,你不必劝食,期间也不提供零食,让他体验不吃午餐的滋味。天气太冷而不多穿衣服而导致的“挨冻”,吃多了冷饮会肚子痛,被火烧伤,被水烫伤也属于自然惩罚。当然,成人有责任不让儿童经历可能造成伤害的自然惩罚,如烧伤、烫伤等。
社会惩罚是指儿童违反社会规则而受到的来自社会的惩罚。如弄坏小朋友的玩具要向同伴道歉并赔偿,打碎邻居的玻璃也要赔偿或为邻居更换,都属于社会惩罚。
案例:应彩云老师的交通罚款单
我们知道,热情的鼓励、愉悦的表扬,会使孩子快乐而积极地成长。我们还知道,教育仅有表扬,对孩子的发展不一定有效。所以,教育应该有批评和惩罚。
只是,如何批评才不至于伤害孩子的心理?如何惩罚才让孩子有所领悟?
今天,我拿出了一张交通罚单,给孩子们看:“知道这是什么?”
“罚单!罚钱的!”小潘抢先说。
我开始“诉苦”:“知道是什么罚单吗?我的车停在马路边,进超市买东西,出来就看见这张黄纸条在车窗上飘。”
融融伶牙俐齿:“你乱停车,要罚款。”
“马路上不能乱停车的……有画长方形线的,才可以停……乱停车,马路要堵塞的……”其他孩子纷纷批评。
我“狡辩”:“我停在一条很宽的马路边上,我不会影响交通的,只有我一辆车,怎么会影响交通呢?这个警察真是!”
一个男孩说:“警察叔叔是对的。如果都像你,都停在马路边,交通不就堵塞啦?是你不对!”
我轻柔地说:“是啊!有时候,我们自己觉得可以做的事,如果违反了大家的规定,大家的生活就会乱了。所以,我错了,我下午就去交罚款。”
我话锋一转:“嗨!瞧,应老师犯错,要受罚。那么,我们小朋友违反了大家的规定,怎么办?”
帅哥小朱说:“也要受罚。”
“怎么罚?”“罚钱。”有人胡乱说。 3 4 5 6 后1页
我正色:“你们小孩哪来的钱?还不都是爸妈的?不罚钱。”我指着孩子的衣物柜和钢琴之间约3平米的空间:“这就是反思角,违反规定的人就在这个角落里的桌子边坐5分种,里面有书,你可以看读。”
融融问:“什么叫反思啊?”
我笑了:“问得好!反思啊,就是反过来想想自己刚刚做的事,哪里不对了。”
开朗的融融“哦”了一声,让所有的孩子都明白了“反思角”的作用。
大家一如既往地活动着。可是总会有人“以身试法”。
小个儿男孩,在移动小椅子时拖着就走,其中第二次椅腿打疼了同伴的脚,我提醒了两次,他依然发生了第三次。于是,我请他去反思角看礼仪书,并用定时器定了5分钟。
铃声响,他离开反思角。
午餐前,我请男孩介绍在反思角的书上看到了什么。他想了半天说:“电梯里不能说话。”
“啊?!”孩子们很惊讶。
我提议:“到底能不能说话,请你饭后再去看看。”
午睡前,我请男孩继续介绍。男孩纠正:“电梯里能说话的,就是不可以大声说……”
所以——反思,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反思角,也可以是明快的——它应该少一点沉重,多一些轻盈;少一点偏见,多一些公正。
如果,反思角,可以成为孩子文明行为习惯形成中的一个驿站,那么,惩罚就不再是阴暗而尴尬的,惩罚就会是明朗而坦然的。
应老师向孩子传递“社会惩罚”的方法,让孩子体会惩罚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摘自应彩云老师的博客
家庭惩罚是指孩子不听父母的教导而导致过错,必须由父母行使的惩罚。
有时惩罚是不能选择的。但从孩子的教育来说,应该自然惩罚优先、社会惩罚次之,家庭惩罚最后。
因为自然惩罚会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感受到父母教育的意义。在安全的范围内,自然惩罚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同样,社会惩罚也会增进与父母的感情。在接受社会惩罚的过程中,孩子才会知道父母和自己是利益共同体,要共同承担过错的责任。 3 4 5 6 后1页
家庭惩罚是最难掌握的。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免受自然和社会惩罚,因此是需要的。但一旦方法不当,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误解,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对抗。惩罚过多过度,还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形成自卑感和无能感,失去主动性、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是家长必须注意的。《了解孩子》青岛出版社
五是放弃体罚。
孩子说了错话,做了错事,父母生气是可以理解的。但有的家长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试图用打骂来压服孩子,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分析可知,父母对儿童的体罚,可以分为制服了儿童和没有制服儿童两种情况。
如果父母的体罚制服了孩子,使他不得不屈从于你的压力,则有两种后果。一是孩子变得胆怯、畏缩、消极、懦弱,一切按父母或强者的意志办事。这样的孩子可能平安地度过一生,但不会有任何主动的发展可言——因为他已经丧失了自信心。“假如管教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着来的常是更恶劣更危险的心情颓废的毛病。那时,你便算是丧失了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换来一个心神沮丧的家伙”(《教育漫话》洛克)。二是孩子变得圆滑,不吃眼前亏,看强者的眼色行事,这样扭曲的人格特征,不会造成一个正直的人。
如果父母的体罚没有制服孩子,或者在表面上似乎制服了孩子,但他内心却对父母产生了仇恨和对抗,也有两种后果。一是和父母对着干,什么事情让父母不高兴,他就干什么,实际上这也是自尊心丧失;二是形成“拳头决定一切”的意识和粗暴无理的性格。
易知,上面的任何后果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因此,父母轻易不要体罚孩子。 3 4 5 6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8693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