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直击
性格急躁,想要做什么,就一刻也等不急,必须马上实现,不然就大叫大嚷,一点耐性都没有。
布奇专家解读
小宝贝从一出生,就成为全家人的“中心”。家长们总是心甘情愿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愿望。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呢?应该说,在宝宝小的时候,特别是1岁以前,家长是要对宝宝的各种需求有及时的响应,让宝宝觉得外界是可以信任的。孩子逐渐长大,到了2 岁,特别是3 岁以后,我们要注意调整满足孩子要求的方式。因为,当孩子大一些以后,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爱他们。
慢慢地,您会发现,宝宝的脾气似乎越来越坏了,他们想要什么就必须马上得到,一刻也不能等。这个时候,您肯定不免会深深担忧: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在家里我们会尽可能地满足他,可是,将来到了幼儿园呢?到了学校呢?进入社会以后呢?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到,有求必应实际上不利于宝宝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能力——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
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它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情商的重要构成成分。
布奇专家支招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实现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呢?
1.延迟从一分钟开始。
所谓延迟,就是要让宝宝学会等待,有耐心地等待。为此,您应从对宝宝需要的短时“不回应”做起,以后再根据宝宝的接受能力逐渐延长回应的时间。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宝宝不免要采取些“示威”行为,这时您千万不能因为心疼就马上“无条件投降”了。狠心坚持一下,从即时满足到延迟满足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2.转移目标,混淆视听。
从道德意义上讲,延迟满足是一种自律行为。可是宝宝还很小,他们的延迟满足行为培养往往需要通过“他律”才能做到。这时,您要尽可能地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比如,他已经吃了很多葡萄了,可还是想吃,您就可以拿他喜欢的玩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2-3岁的宝宝注意力很容易转移。但转移的办法是不是总凑效呢?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可能他就“不吃这一套”了。那时,我们就需要对他的自律能力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监督。
不管选用什么技巧,最关键的原则就是做到不再“有求必应”。只有这样“狠下心来”,宝宝的延迟满足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成为心理健康发展的宝宝。布奇成长故事《好想好想吃了它》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故事。故事中的布奇控制住了自己想吃一颗樱桃的欲望,成功地得到了满树的樱桃。宝宝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学习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9536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