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5个小细节让宝宝入园不再哭闹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入园入托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入园准备做好了吗?

  入园准备,与其说是孩子做准备,不如更准确地说是妈妈做准备!准备着让孩子更多地了解幼儿园,准备着预见可能发生的事情,准备着以最放松的、胸有成竹的状态帮助孩子顺利进入幼儿园!

  对孩子来说,去上幼儿园是一段冒险的旅程。他们第一次离开妈妈,第一次孤身进入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成人和小朋友,第一次开始过集体生活。他们不可避免地因此焦虑,更让他们焦虑的是,对于陌生环境里将要发生的事情,他们一无所知!

  无助的不仅仅是孩子,对于即将把孩子送去幼儿园的妈妈来说,“如何为孩子做尽可能充分的准备?”“如何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都是无法理清的难题。

  入园前,确认“你们准备好了吗?”

  不管是孩子,还是妈妈,引发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认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就让我们一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幼儿园生活,做好最充分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吧!

  首先,妈妈要知道:我的孩子准备好了吗?

  现在孩子入园的时间越来越早,很多孩子都在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被塞进了幼儿园。当一切没有准备好时,孩子和妈妈都会焦虑、急躁。如果士兵还没练好就上战场,肯定要吃败仗,而孩子吃败仗的后果就是:丢失对自己的信心,形成“学校很恐怖”的第一印象。

  妈妈可以观察一下,如果孩子在入园前和入园初,都表现出孤僻,很严重地哭闹,一想到幼儿园就表现出严重的恐惧感,甚至影响他吃饭、入睡,那么可以考虑暂缓入学。

  其次,当我们决定把孩子送去幼儿园时,要杜绝一种思想:孩子哭是必然的!

  让孩子哭够一定不是解决分离焦虑的唯一办法。孩子分离焦虑严重,通常是因为预备工作不够到位。如果你被派到月球去探险,而在此之前对月球没有做任何考察,你敢去吗?你一定是对月球了解越多,越敢去。

  所以,不要听所谓的过来人说“孩子都会哭,分离焦虑一定要经历,哭两个礼拜就好了”这种话。这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明知道不对,却不找更好的办法帮助孩子。

  最后,把你剩下的所有时间都拿来积极地熟悉幼儿园,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好感。

  最好尽早确定要上哪所幼儿园,然后拿出3~6个月的时间,让孩子参与到预备工作中来:把幼儿园当成游乐场,每周带孩子去一次,让孩子知道这是我们要慢慢进入的场所。这样孩子至少可以熟悉“我将来要来这个地方”,而不是只有“彻底的陌生感”。让孩子先在幼儿园外面走走,找到合适的机会和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打打招呼。

  跟在孩子屁股后面,一起参观幼儿园。如果幼儿园主动提供你们进园参观的机会,那再好不过。重点在于,参观过程由孩子主导,父母跟随。不管孩子想去小花园或者洗手间都可以,因为这就是他即将进入的环境的一部分。让孩子掌握主动权的意义在于,他能获得控制感,想靠在妈妈身上就靠在妈妈身上,想出去转转就出去转转,想回家也可以立刻回家。这能最快地让孩子熟悉: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有哪些人?会发生哪些事?妈妈也能看到教室里在发生什么事情,老师会怎么处理问题。>>摇篮网友分享:晨晨入园第一天的搞笑汇报
------------------------------------------------------------------------------------------------------------------------
  摇篮育儿问答:

  摇篮网友快乐畅儿问:宝宝多大可以入园就读?

  摇篮网特聘专家张小沫(向她提问)解答:孩子入园的最佳年龄一般是2岁半到3岁左右,具体还是要根据宝宝的情况而定。首先咱们一定要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包括了孩子入园前的准备和家长在孩子入园前的准备两个方面。孩子在入园前的准备包括: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入厕,穿衣等还有孩子的心理方面,比如对于幼儿园的认识,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等。>>详细

  推荐阅读:

  网友:我的入园准备小妙招

  导读:入园有多种准备,比如教孩子要学会嘘嘘前要告诉老师,比如要孩子学会自己能拉裤子等等,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才能让孩子度过入园的焦虑期。

  网友亲述:入园准备小方法

  导读:一直看到有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入园很困难,孩子总是不适应,在幼儿园哭闹得很厉害,这里我把我的一个入园准备小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12下一页阅读全文


妈妈应帮助宝宝度过入园适应期

  入园初,智慧妈妈能帮孩子最快地适应!

  一旦入园阶段真正到来,你的忐忑和有限的时间、精力,会影响到你做出理智判断帮助孩子的能力。所以,不妨现在就来把该梳理的问题梳理梳理吧!

  1、不给孩子的安全感减分!

  除了长期积累的安全感,在入园阶段妈妈给予孩子多少安全感,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们不可能靠两三个月的突击,填满孩子所有安全感的空缺,但我们起码应该做到不给它减分。

  比如在孩子入园初期,妈妈在教室或者园内陪伴时,可以假装阅读,而不是一直盯着孩子或者紧张地打量环境,否则孩子会觉得幼儿园是不安全的地方。

  再比如,与孩子约定好,幼儿园大门一开,妈妈就在门口等着,你是否可以做到?让孩子确认,妈妈一定会准时接我回家。

  2、坦白而信任地跟老师沟通你的观念和态度。

  首先你要理解孩子,当他在幼儿园拒绝吃饭、睡觉时,他一定不是故意和老师对抗,故意给老师找茬,而是出于对一系列不确定事情的恐惧和排斥。“我为什么要拿我不认识的餐具吃饭?我为什么要和一排不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睡觉?”这些成人眼里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孩子那里都有确凿的拒绝理由。

  当你这样去理解孩子时,也可以跟老师分享说:“如果我的孩子情绪不好,不想吃饭,就随他好了,不用太强求他。”很多时候,老师是因为害怕妈妈指责“为什么不让我的孩子吃饱”而勉强孩子。但如果你告诉老师,你不介意,你认为他心情放松时自然会去吃,那么老师也比较敢于放手。

  类似的事情,在第一个月都要跟老师坦白地沟通。当妈妈让老师有安全感,把幼儿园的一切全盘告诉给妈妈时,妈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

  遇到老师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妈妈也要抱着同理心想想老师的处境,一下子照顾那么多孩子,难免疏忽。这时候,妈妈的“不责难”,甚至表现出宽容和理解,会让老师非常感激,非常受用,她会觉得这个妈妈很大度,照顾她的孩子,也可以很放松、很自在。这样最终受益的一定是孩子。

  3、早上,给孩子留出磨蹭的时间。

  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时,时间不要掐得太紧张,让孩子感觉很着急。如果喜欢幼儿园,他会主动要求你早点送他去。如果他不喜欢,一定会有拖延表现。没关系,妈妈不要太在意,花点时间允许他和妈妈“缠绵”不是坏事。而且初上幼儿园,孩子的确容易因为紧张而影响睡眠,导致晚起、磨蹭。

  4、孩子回家,妈妈亲亲抱抱就好。

  千万不要“审犯人”般地盘问。刚开始,妈妈很自然地会迫不及待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你开心吗?你喝水了吗?跟小朋友玩了吗?……”这样的“审犯人”似的盘问很容易脱口而出。

  妈妈需要做的事情很简单,见到孩子后告诉他:“妈妈好想你,宝贝,我想亲亲你。我工作的时候都在想念你。”你不用问“宝贝有没有想我”,因为那是废话!你只负责跟他亲热,告诉他,你知道他很努力了。

  孩子如果有极端的郁闷,不开心,反而是不愿讲出来的,那是让他舒服的一种处理方式。逼他讲,反而是一种刺激。等他感觉好点,他一定愿意主动和你分享。

  除了亲亲抱抱,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是QualityTime(高质量时间),这是一段完全由孩子做主的时间,一段妈妈和孩子完全拥有对方的时间。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只是要和你在一起,我对你没有任何要求,也不期望必须做点什么”。

  5、最忌溜走!

  不管孩子因为状态不好,你觉得只能溜走,还是孩子状态太好,你觉得溜走也不会被发现,都是犯大忌的事情。第一,这会让孩子产生很大恐惧,“原来妈妈会莫名其妙消失”。第二,让幼儿园替你背了黑锅,让孩子讨厌幼儿园,因为幼儿园会让妈妈消失。所以,宁可要么让孩子难过,你当着他的面离开,要么你多留一小会儿,但绝不要偷溜!>>小测试:你属于哪种入园适应类型的妈妈?
------------------------------------------------------------------------------------------------------------------------
  摇篮育儿问答:

  摇篮网友绿谷清风问:我的孩子3岁零2月,刚入园,变得胆小,可能一直老人带着没有到太多的地方玩,不敢说话,回家就哭,不上学,还整天问你明天在不在,老师小朋友都不好,怎么办?

  摇篮网特聘专家崔军(向他提问)解答:孩子很老实胆小与多种因素有关的。随着宝宝的增长,要让孩子多接触外界事物,多认识世界,多于小朋友交往,鼓励孩子去探索与尝试,从实践中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详细

  推荐阅读:

  孩子入园适应期到底要多长
  导读:很多家长在宝宝在上幼儿的问题上都十分的困惑,宝宝适应得慢,或者宝宝的社交能力差一点,不能很快融入角色。其实家长可以查一查根源,看看宝宝为什么不愿意去幼儿园,然后对正下药。相信通过努力你的宝宝会成为幼儿园里的小明星。

  入园适应期,父母宝宝齐烦恼

  导读:刚入幼儿园的这段时期对宝宝来说苦痛异常,对父母来说则充满了烦恼,许多宝宝会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表现出现种种问题。在此,我们为各位父母介绍一些宝宝的常见不适应情况及其处理对策供大家参考。
12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9685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