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天生就不喜欢雷同,特别是在视觉上,他们是充满了变幻的小精灵。而很多家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给孩子同样大小、同样颜色、同样厚薄的纸张,如白纸;或画起来不费力,轻轻松松就能画出线条的自来水彩笔。而这种笔产生的线条几乎毫无变化,体现不了孩子对情感和力量的感受,色彩也相对单薄,没有丰富的融和效果,特别是孩子经常需要有大面积色块的表现时,怎样地反复涂,也很难有令孩子满意的浑厚与浓重。时间长了,孩子必然对这样单一的材料产生逆返,甚至厌烦,所以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多样的绘画材料给孩子,如不同颜色、不同硬度的纸张,能够产生粗细不同、有机理变化的笔,象油画棒、色粉笔(专业粉画笔)都是很好的,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提供水彩、水粉、水墨的颜料和专业用纸来增加材料的丰富性。
2、对于3岁的孩子,绘画更多的还是对自我成长过程的率真表达,特别是他无法用语言述说的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如同哭和笑一样需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和理解。但如果他的这种表达总是得不到反应时,孩子会放弃此种方式。比如妈妈常说:“宝宝,你干嘛这样画,那样画多好啊,你怎么老用黑色啊?用点黄吧!哎呀,你画得什么呀,怎么这么乱?画清楚点儿多好啊!”。而事实上,我们在画中所看到的色彩和线条等形式是为孩子的内心表达服务的,不是第一位的,表达的过程和其中暗示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如果妈妈多用关爱尊重的目光鼓励他,多问询画中的形状都代表什么,孩子会越来越喜欢这种方式,还会边画边说,甚至成为一种叙事表达,因为他会认为,这是能和大人产生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
3、孩子虽小,但对完美的要求却一点不比成人低,有时是真正的完美主义者,这一点,很多家长们都有体会,一旦成人们把孩子的画当成艺术作品来比较对待时,他们也会对自己的绘画产生更高的要求,而标准则来自成人在有意无意中流露的某些“标准”,如妈妈在给孩子看图画书时说:宝宝你看,这书画得多好啊、真细腻啊,或当孩子画画时,妈妈在旁边说:宝宝,你肯定也能画得很圆。等等此类的话都会印在孩子脑中,形成了标准。虽然,我们没有特别要求孩子,但有些孩子的自尊会让他要求自己,所以,经常表现为:他自己不画,让大人画,并认为大人画得好,时间长了,会连让大人画的兴趣也没有了。这时,我们成人不妨先将自己变成孩子,如画得和孩子一样稚嫩,或用左手画,可能还不如孩子呢,孩子会逐渐地遗忘了所谓的“标准”,认为他和大人画得一样好,恢复了自信,也自然有兴趣了。
4、孩子和我们一样,也喜欢有同龄人相伴来共同进行喜欢的活动,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艺术活动的群体性要求也在增强,如果他能在一个有小伙伴们一起画画的环境中,会觉得更加有趣、更加开放自如,所以拥有属于孩子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应该是童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也是在发达国家,儿童都到工作室进行艺术活动的原因,在我国,香港是个例子,那样一个小地方,却汇聚了近两万个有各种教育理念的艺术工作室,一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室,很少有孩子不愿意去。孩子们在这样的空间里创造着,还能够与同龄人来分享自己的作品,确实是件快乐无比的事情,相反,如果孩子常年在一个比较孤单,没有氛围的环境中画画,他会感到乏味与无奈,渐渐地从对这个不能产生共鸣的空间失去兴趣,到对绘画本身丧失兴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59802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