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用反映倾听时,父母并不只是扮演一台录音机,重复孩子的叙述,而是整理孩子的叙述,并找出孩子隐藏的感受,然后真实地帮助孩子呈现他们想要表达的一切情感和需求。
此时父母要注意的是:
1.学习“停、看、听”
通常情绪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父母要贴切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适当地反映出来,就有赖于父母有效的倾听。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需要“全神贯注”的功夫,包括看:眼神的接触及注视,与听:耳朵的接收及传递“我正在听”的反映信息,适时给予孩子一些反应。
事实上,沟通并不仅是语言的交谈,有时候非语言的行为:脸部表情、眼神、手势、坐姿与音调等亦传递着沟通的信息,有些人认为这些非语言的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可能比语言沟通更重要,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和代表性。如果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光凭语言交谈的沟通并不容易达到了解的目的,父母必须增强对非语言的观察和倾听技巧:停、看、听。
“停”:暂时停止进行中的工作,注视对方,提供孩子表达感受的时间和空间。
“看”:仔细观察孩子沟通时非语言的行为表现。
“听”:倾听孩子说什么。
2.了解非语言的信息
父母如果要成为一位有效的倾听者,必须对孩子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所代表的意义有所了解。通常孩子会借着下列的行为表现传递着不同的感受:
(1)脸部表情
孩子的脸部表情会随着情绪和感受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常见有:
◎哭泣:可能表示孩子心理或身体受伤、害羞、失望、不高兴、挫折、生气等的情绪。
◎微笑:可能意谓高兴、愉快、紧张焦虑的掩饰、蔑视他人。
◎掷东西:一种生气、失望、不满、受挫情绪的发泄表现。
◎僵直不动:可能表示恐惧、害怕、怀疑或吓呆了。
◎摇头:否认、不同意。
◎点头:同意、承认、认同。
◎打呵欠:意谓无聊、没兴趣、想睡觉或精神不济的心情。
◎眼神集中:表示专注、有兴趣。
◎眼神逃避接触:表示焦虑不安、缺乏兴趣、害羞的感觉。
(2)音调与速度
◎说话结巴:可能是紧张、害怕、悲哀情绪的表现。
◎不说话:可能意谓正在思考或悲伤、沮丧、郁闷、不高兴。
◎说话速度很快:可能意谓得意、高兴或紧张的情绪。
◎重声强调某些字:可能是谈话重点内容的强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64189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