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说一个新罗的高僧元晓大师的逸事。
有一天,元晓大师和义湘大师一起踏上了去唐朝游学的路途。途中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山洞中留宿。由于白天路途太辛苦,到半夜的时候,元晓大师口渴难耐,醒了。在黑暗的山洞中一阵摸索后,他摸到了一个盛满水的水瓢,拿起来咕噜咕噜喝了一通,然后满意地躺下继续睡觉。
第二天义湘大师也想找水喝,元晓大师就把水瓢递给他说:“这里还有点昨夜我喝剩的水。”这时,元晓大师才发现,原来那个盛水的东西不是水瓢,而是个骷髅,而且里面的水已经发臭了。元晓大师突然感觉非常恶心,昨夜喝的水也一下子全吐了出来。
通过这件事,元晓大师有了许多顿悟,他决定不去唐朝了,于是直接回到了新罗。
元晓大师到底顿悟到了什么呢?或许他有许多更深刻的顿悟,但我最关注的是下面这一点——
心灵框架不是天生就固定的,而是会改变的。
当以为是盛在水瓢里的水时,就感觉到水是甘甜的;而当发现原来是盛在骷髅里的水时,甘甜的水马上就变成了令人作呕的水了。不管是夜里还是凌晨,水是一样的水,但看水的心灵框架改变了,所以水就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水了。
今年初播放的一部叫《心灵框架》的纪录片中,也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这个实验一时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实验中,主办单位让参加者喝下一种普通的牛奶,但告诉他们说是“减肥牛奶”,喝完后问他们的感受。结果参加者都说“非常爽口,非常清淡”。
就在这时,有一个事先安排好的参加者作出呕吐状,然后摔倒了。这时参加者都推翻了刚才自己说的话,说他们感觉非常恶心、难受,甚至有的参加者身上还起了荨麻疹。
由此可知,新鲜的普通牛奶在人们的心中,既能成为减肥牛奶,也能成为变质的牛奶,这全是因为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灵框架的形成过程
心灵框架虽然会在瞬间突然改变,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心灵框架通常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为心灵框架就如同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框架”,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
举例来说,一到陌生的环境中,就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好的人,会认为“世界是个可怕而恐怖的地方”;而对于一个一到陌生的地方,就睁大眼睛四处寻找“这地方有没有新鲜好玩的东西”的人来说,“世界真是个新鲜而好玩的地方”。
这样的两个人,由于看待世界的心灵框架不同,即使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那么为什么每个人的心灵框架都各不相同呢?
就如元晓大师所悟出的那样,心灵框架不是天生就固定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心灵框架的形成过程因人而异,而孩子的心灵框架是由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决定的。
对于幼儿来说,父母就是世界,所以婴儿就会认为,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就是人对待世界的全部方式。若是孩子哪一天突然发现,连父母都不可信了,那么他就会认为“世界上任何人都不可信”。
据精神分析学家斯科特·帕克所说,一个因对父母产生过多的失望和反感,最终导致对整个世界都失望和反感的孩子来说,在和其他有权威的人,如警察、老师、雇主等相处时,也必然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会让孩子更加坚定自己的心灵框架:“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信任!”
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大难题之一:攻击性。攻击性是人类战胜其他动物所必须具备的本能,人类因为有了这种本能才能生存,而如果健康地培养这种攻击性,它会成为使人得以优异发展的原动力。
可是从小就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形成“我是个应该承受打骂的坏孩子”的想法,并且认为世界是个“殴打自己和威胁自己的地方”,因而就认为自己能对世界所做的就是攻击,就像自己挨打时那样。他们对攻击性有了歪曲的理解,于是在打人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又会成为打人的父母。
所以说父母的心灵框架会决定孩子的心灵框架,并会左右孩子的人生。
父母必须了解自己心灵框架的理由
令人忧心的是,最近社会上心灵框架崩溃和扭曲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事实上,即使父母的心灵框架扭曲了,如果老师、奶奶、姨婆、姑母等周围的这些人,能够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的话,孩子同样可以健康地成长。看看林肯在不幸家庭环境中的成才历程,就会发现,家庭中一定存在着能够矫正孩子心灵框架的成年人。
可是,现在教育孩子的责任几乎完全托付给了父母,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不像以前那么亲密了。我国有句俗话说:“养育孩子需要整个村子齐心协力。”但现在大家不仅不互相关心,还互相提防。因此,父母自己学会判断心灵的框架是否扭曲变得相当重要,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了。
上小学二年级的小美,是个经常受同学捉弄的孩子。她衣衫褴褛,牙齿参差不齐,光是外貌就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取笑。但她的家庭条件并不困难,造成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小美的妈妈是一个忧郁症患者,她对孩子从来都是放任不管的。因为这样,小美特别内向和胆小。现在她正在接受治疗,而症状也正在好转中。
可是有一天,这孩子显得特别焦躁,我问孩子的妈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她妈妈说她被五个同学围在中间捉弄了。我问她怎么处理的,结果她的回答让我感到非常意外。
“还能怎么处理啊?她自己看着办呗!”
“可是,孩子被五个同学捉弄了,这对孩子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啊,当父母的应该主动站出来保护孩子啊!”
“可是,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对我的呀!”
小美的妈妈开始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她说小时候家中有个保姆,动不动就发脾气。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她被保姆狠狠地训了一顿,而且保姆一激动,竟然动手打了她一个耳光。
她感到很委屈,就跑去找妈妈告状。可是妈妈却冷冷地说她该打,不仅不帮她,还不理她。这时她不由得放声痛哭:“难道就应该这样对待我吗?”
结果小美的妈妈以为自己从父母那得到的待遇,就是父母该有的表现,于是对自己的孩子也就放任不管了。她以为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养育孩子的,所以在孩子向她求助时,就训斥孩子。小美之所以过分胆小、没有自信,也都源于此处。
如果您感到养育孩子非常吃力,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心灵框架有没有扭曲?不要再固执地认为您的心灵框架就是完全正确的,也不要找借口说没有办法。
也许这个世界并不像您所想象的那么不幸,只是因为怀有将新鲜牛奶看成变质牛奶的心境,所以使您和您的孩子都感到不幸罢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67658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