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种用耳方式存在安全隐患
9岁以下儿童戴耳机
据加拿大儿科专家提示,千万不要给9岁以下的孩子,特别是婴幼儿戴耳机听立体声音乐。这是因为,婴幼儿的听觉器官正处在发育阶段,器官组织还非常脆弱,若给婴幼儿带上立体声耳机听音乐,声压直接传递到很薄的鼓膜上刺激听觉器官,使之异常兴奋,长期使用容易造成听觉疲劳,损害听觉器官。
当给婴幼儿欣赏立体声音乐时,一定要把音量调小一些,让宝宝听一阵子就休息一会儿;且绝对不能给孩子戴着耳机听音乐,千万不要好心办坏事。要知道,大于90分贝的音量就会对耳部神经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另外,连续两小时戴耳机会导致听力损伤、不可恢复。建议不要让孩子千万不要在嘈杂的环境里听歌,在不同的环境里,听神经对外界传入声音的分贝要求不一样。虽然你在嘈杂的环境里听歌和在安静的环境里小音量听歌感觉是一样的,但前者对耳膜的伤害更大,因为自身耐受噪声的程度并没有改变。
学龄前孩子去电影院、KTV、酒吧
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带着孩子规避噪音污染,尤其不要忽视娱乐性噪声的污染,最好不要带学龄前的孩子去电影院、KTV、酒吧等娱乐场所,更不要让他们直接使用耳机。再有,家长为孩子选择玩具时,一定细细甄选,勿让噪音玩具伤害宝宝尚未发育完全的听觉器官。听音乐时,尽量选择安静的环境,虽然戴耳机可以很大程度过滤到周围的噪音,但对耳朵的直接伤害也最大!
穿叫叫鞋
叫叫鞋叽扭叽扭的离20米都听的清清楚楚的,鞋子发出的声音通过身躯传送到宝宝耳朵,孩子听到的声音其实比旁人听到的声音大得多。而且市面上的鞋子质量参差不齐,发声设备质量不一,刺耳声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听力。当一只鞋不响的时候,容易让孩子一脚轻一脚重,时间久了容易造成孩子跛行。
宝宝玩发声玩具
发声玩具跟叫叫鞋相类似。很多发声玩具的音量过大,简直成了噪音,如果把它们长时间、近距离地放在宝宝前面,可能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永久性的损伤。所以,在给宝宝买发声玩具的时候要尽量选择能够调节音量的玩具,并且注意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商生产的有品质保证的发声玩具。买回来之后,即便是可调节音量的玩具,也要控制宝宝玩耍的时间。
近距离、大音量的音乐胎教
很多妈妈不知道,过度用耳造成听力损伤可能在宝宝胎儿时期就发生了。
有些准妈妈为了在胎儿期就培养宝宝的音乐细胞,买了许多胎教音乐磁带,每天开大录音机的音量来听,有时甚至干脆将录音机直接贴在肚子上,以为这样能让胎儿听得更清楚。等宝宝出生后,经医院听力测试后才发现,宝宝的听觉神经在胎儿期就已经受到了损伤。
因此,准妈妈一定要正确选择胎教音乐、控制好音量。音乐胎教应在胎儿3个月之后才开始,在较大的空间环境中进行;录音机或音箱不要离胎儿太近,音量适中;挑选节奏柔和、舒缓的轻音乐。
2)不当护理方式也影响听力
除了让宝宝安全用耳之外,还需要避免不良的日常护理对宝宝听力的伤害。
1、尽量别给宝宝掏耳朵
为了保持宝宝耳朵内部清洁,有些父母会直接用纤长的手指甲或是小发夹等物,在宝宝的耳朵里盲目掏挖。这时,只要稍有疏忽或不慎被碰撞,就会造成宝宝耳道深处的鼓膜受损,使外耳与中耳腔直接相通,细菌容易乘虚而入,引起感染,使宝宝的听力受损。
父母不需要经常给宝宝挖耳垢,更切忌用不清洁的毛线针、发卡等在孩子的耳朵里盲目地掏。保持宝宝耳朵的清洁,可用湿毛巾简单擦拭外耳,正常情况下,耳垢会自行脱落出来。如果宝宝的耳垢实在太多,以至影响到了听力,还是带他去医院请五官科医生处理比较妥当和安全。
2、不要造成耳疾和外伤
通常宝宝会由于感冒、哺乳姿势不正确等原因而引发中耳炎,严重的话就会影响听力;有时宝宝淘气,父母一时冲动打宝宝的巴掌,一不小心打到耳部,也可能造成鼓膜破裂而影响听力。因此,需要增强宝宝的抵抗力,避免感冒;喂奶时妈妈要注意姿势,避免奶水流入宝宝的耳道;宝宝淘气时,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揪宝宝的耳朵,更不能打耳朵附近的部位。
3)了解各年龄段宝宝听力发育情况
除了避免以上这些有损宝宝听力的行为外,父母还应该了解孩子听力减退后的症状,以便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时期听力是否发育正常。
新生儿:距离孩子20~50公分拍拍手,他没有任何反应,或者他听到你的声音后并没有安静下来。
8~12个月:你孩子听到熟悉的声音并没有转过头去,或者听到人们的说话声没有对应地呀呀学语。
1岁半:孩子不能说出一些很容易发音的字,比如妈、爸,或者你让他做那些你教过的动作,他一直不会做。
2岁:孩子没有通过眼睛看见你的提示,他就不能按照你发出的一些简单命令去做。
3岁:孩子不能断定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或者他不懂也不会用一些词,象走、我、进来、大等等。
4岁:孩子不会把有些比较近的经历联系起来,他不懂前后或者左右这些简单的方向。
5岁:孩子不能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或者他说的话很难听懂。
上学后: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听力减退的表现是:经常性的漫不经心,精神散漫,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能力低于同一时期的孩子,或者频繁地感冒或耳朵疼。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以上所描述的任何一个问题,或者他的行为能力达不到同一年龄段儿童的中等水平,你就要寻求医生的帮助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70847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