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为什么有些孩子比较凶,有些个性就比较平和,是天生的吗?
A:孩子的性情确实跟遗传有关系,但同时也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
比如,将一个原本很温和的孩子,交给一个脾气暴躁、动不动就体罚孩子的人抚养,他可能也会变得脾气暴躁、富有攻击性。反之,一个原本脾气暴躁、富有攻击性的孩子,如果交给一个很温和又懂儿童心理的人抚养,他的暴躁程度也会降低,并有可能变得温和起来。
因此,孩子的很多行事模式都来自父母,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父母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应付情绪,并且习得同样的模式。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是培养孩子好性格的最佳方法。
Q :如何判断孩子是正常交往还是被欺负?
A: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游戏的成分更多些,与“欺负被欺负”没有太大的关系。
事实上,很多被指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如果你去询问他为什么要打对方,他的回答往往是“我喜欢他”。或者,期望通过这种行为吸引对方的注意。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行为,是因为他们缺乏交往技巧,却又强烈地想要与小伙伴交流所致。如果父母处理不当,没有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或者他们持续通过这样的行为获益,这些原本没有恶意的行为就会延续下去。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正面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在这个基础上给他们一些引导,如教会他们说“你好”和“谢谢”,以帮助他们学会以更恰当的方式与小伙伴交往。
Q: 如果孩子不肯说,父母如何察觉孩子在幼儿园里被欺负?
A: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欺负,通常会有一些特别的反应。
比如晚上做梦,可能会哭醒,说梦话。陪他在家游戏的时候,一旦遇到与幼儿园相关的情景,他的记忆就会被触发,可能会有一些跟平时不太一样的行为,比如说一些比较激烈的话、出现攻击行为、或者回到家变得比较容易激动,并且不肯去幼儿园等等。父母需要细心观察、耐心询问,必要时可与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情况。
Q: “被欺负”会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A:经常“被欺负”的孩子确实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
如果他们的这些情绪没有通过合适的渠道宣泄出去,负面情绪就会越积越多,他们可能就会通过别的方式,比如攻击跟自己比较亲近的人宣泄出去。或者,因为经常被欺负,这些交往经历就会带给他们不愉快的心理体验,让他们变得比较害怕与人交流,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
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宣泄情绪,如耐心倾听孩子的烦恼、让他们跟友好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防范技巧等等,以帮助孩子重建自信。
Q: 别人家的孩子都很凶悍,我们还要教孩子知礼仪吗?
A:让孩子知礼仪当然是必需的。
毕竟,孩子们成人后,他们更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拳头。而且,孩子小,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也会出现偏差,如果在他们受到欺负之后教他们打回去,会带来别的问题。一旦他们学会了攻击对方,就可能将这种攻击性行为不加选择地扩展到其他人身上,到时候就会带来新的问题。因此,“以牙还牙”不是解决“被欺负”问题的最妥当方式。
Q: 如何教孩子正当防卫和反击?
A:我不太主张教孩子反击,反击会带来新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教孩子如何去规避危险。
比如,创设一些游戏,通过游戏来告诉他,在别人的拳头伸过来时,如何将胳膊抬起抵挡,防止对方打到脸等敏感部位。或者通过玩“追追逃逃”的游戏(类似传统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即父母来逮他,让他想办法躲避,来训练孩子身体的灵活性,从而有效地规避危险。不过,在玩这些游戏的时候,一定不要给孩子一个攻击与被攻击的概念。
当然,大声喊叫也是威慑对方的有效手段。另外,临时发起一些别的游戏吸引对手的注意,将他的攻击性行为破解也是非常好的方式。这都需要在跟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演示给他看,看多了,他自然就会模仿,并且遇到类似情景时也就能从容应对了。
当孩子被“欺负”,父母可以这样做
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父母应耐心地给孩子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倾听孩子的感受。同时一定要向孩子说明,欺负人是错误的,而他并没有错。
不能教孩子“打回去” 教孩子学会提前反应、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请求帮助,而不能“以暴制暴”,用拳头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这样反而会令孩子的处境更糟。
鼓励孩子结交更多的朋友 要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这样既造就了孩子开朗的性格,无形中也让孩子学会了勇敢面对挑战和挫折。
不要让孩子间的摩擦演变成家长间的冲突 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怒火,体谅孩子的年幼无知,和老师、对方父母商讨合理的解决办法。吵闹只会伤害感情,于事无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72136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