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前不久,看到一则有趣的新闻调查报道。当对被调查的父母提出“想成为什么样的父母”的问题时,有70%以上的父母回答“要成为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的父母”,而“想成为受孩子尊重的父母”极少。
由此可见,大部分父母都想跟孩子形成平等的关系,但这仅仅是父母的心愿而已,并没有变成实际行动。
跟子女形成“像朋友一样的关系”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呢?我认为,彼此尊重和亲密的对话是建立平等关系的首要条件。但是,每当我建议“经常跟孩子对话,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时,还是有很多父母反映“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在跟孩子对话时,经常会情不自禁地教训孩子”。这就说明,在与孩子的对话过程中,父母还抱有很大的偏见。
下面介绍大部分父母在与孩子对话时都存有的偏见。你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偏见呢?希望所有的父母能够认真地反思自己。
偏见1 我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孩子的前程着想
每当孩子不听话时,大部分父母都会习惯地说这样的话:“这都是为了你好啊!你看看妈妈说的有哪一点是错的?”
教训孩子后,有哪个父母心里会好受呢?他们也会对孩子有歉疚感,看到无精打采的孩子,心里也会不好受。“我是不是太过分了?”当父母们有这样的想法时,很快就会给自己找借口,使自己的行为更加合理。“我说得也没错啊!”“等孩子长大后总会明白我的一片苦心的。”“最后他们还会感谢我的。”等等。
因为父母都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孩子的前程着想,所以大部分父母认为孩子必须遵守自己规定的人生规则。但是,只要冷静地反省一下,就会发现父母的所作所为并不完全是为孩子着想。很多情况下,父母是为了自己的偏爱或爱好,才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思路成长。
我认识的一个晚辈的丈夫,特别看不惯孩子站在门口的样子,因此只要孩子在门口玩耍或者无意中站在门口,都会受到爸爸的严厉呵斥。即使妈妈替孩子说:“站在门口,妨碍到你了吗?”丈夫还是固执地为自己找借口说:“小时候我妈妈说过,如果站在门口就会带来厄运。”
请大家好好想一想吧。在这种情况下,不让孩子在门口玩耍,真的是为了孩子的前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只不过是晚辈的丈夫在强迫孩子迁就自己因为各种理由所形成的固执习惯而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根本不需要这种教育。这只是从父母的某种习惯和观点上,对孩子的一种强求。另外,这种教育中还含有“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必须遵从我的观点”的占有欲。
从某种意义上看,父母经常说的“快来学习吧”、“好好整理书桌吧”、“按时吃饭吧”等嘱咐,跟“不要站在门口”的规定如出一辙。是不是不想陪孩子玩,才逼着孩子学习;是不是不想清理环境,才要求孩子好好整理书桌;是不是由于紧张的日程,才让孩子“按时吃饭”的呢?在这一刻,你是不是还在向孩子强加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偏见、自己的习惯呢?从今天开始,请所有父母彻底摆脱“任何事情都是为孩子的前程着想”的偏见吧!这样才能消除强求和逼迫,进行真正平等的对话。
偏见2 孩子必须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
“医生,为什么只要孩子不听话,我就忍不住发火呢?”有一天,一位妈妈找我咨询。她有一个8岁的儿子,只要孩子不听话,即使她在内心里对自己说“不要生气”,但还是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听完这位妈妈的叙述后,我请她举出能让她生气的各种情况。“我们一般都是九点半就要睡觉,在睡觉之前我会叫孩子穿上睡衣。当我要求他换睡衣时,他都会爽快地答应。但是到了睡觉时间,他还是没有穿上睡衣,依然在做自己的事情,这时我就会忍不住发火。”
在一天内,大部分父母也许会遇到好几次类似的情况。妈妈就喜欢不停地干预孩子日常生活的琐事,而当发现孩子违背规定时,就会大发雷霆。既然大家早已预料到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又为什么要生气呢?当自己的建议受到对方的冷落时,任何人都会有一种挫折感。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这种挫折感尤为明显。虽然大部分父母都不肯承认,但是他们的脑子里却深深地印着“他离不开我,他是我的所有”等占有的想法。
事实上,刚出生的孩子确实没有自我生存能力,因此只能依赖父母。而父母在全心呵护孩子的同时,将拥有对孩子无限的权力。在尽情地享受自己权力的过程中,父母的脑海里会形成“孩子的思想必须跟父母的思想一致”的错误观念,因此当孩子违背父母的意愿时,他们就会有莫大的挫折感和失落感,这种感受最终会以“发火”的方式表现出来。
拥有一家之长地位的爸爸,最容易出现这种倾向。如果孩子面无表情地坐在餐桌前,爸爸就会吼叫:“你为什么在吃饭时还要愁眉苦脸啊?”只要孩子不老老实实地吃饭,爸爸就会说:“吃饭时怎么还不老实点?”有些父母就是喜欢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到孩子身上,他们并没有完全接受孩子拥有跟父母不同性格和不同思维的事实,因此一味地主张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的安排。“小家伙怎敢在父母面前放肆!”——这就是他们的基本思维模式。这样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怎么会有平等的对话呢?
我们童年的时候,是如何评价过于权威的大人的呢?请大家回想一下曾经严厉处罚学生的老师,极其顽固的老奶奶、老爷爷、大伯??在他们面前,我们也曾经不敢大声说话,更不敢向可怕的班主任老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孩子必须听从父母的话”的想法是封锁孩子的思想,断绝与孩子对话的不明智手段。只要不想扼杀孩子的灵魂,就请放弃“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的安排”的偏见吧!
偏见3 语言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对话的全部
在医院的走廊上,我经常提前看到来找我咨询的妈妈和孩子。通过妈妈与孩子的坐姿,我能大概地知道她们之间的关系。坐在妈妈的身边,但是上身尽量远离妈妈,而且东张西望的孩子,有可能是厌烦唠叨的妈妈的孩子,这种孩子的自律性受严重侵害的几率很高。另外,紧紧地抓住妈妈的手,一时都不敢放松的孩子,有可能是养育者经常更换或是还没有找到“能让自己安心的地方”的孩子。
肢体动作、表情和语气是很难用意识去改变的语言,因此只有身体才能最真实地表达我们的想法,但是大部分父母很容易忽略这一点。
我有一位朋友曾经发誓不会拿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过于责备孩子。她女儿的学习欲望很强,而且学习成绩也不错,上初中以后,女儿的第一次考试成绩却让她非常失望,但是她没有责怪孩子,只是简单地鼓励了一句:“考得还可以,请继续努力吧!”但是女儿却安慰妈妈说:“妈妈,是不是很伤心啊?下次我一定会得到好成绩。”
女儿的这番话让她感到很惊讶,她反问道:“我什么时候在乎过你的成绩了?”可是女儿的回答更让她吃惊:“虽然您没有拿我的成绩当回事,但是每当我获奖时,您还是特别高兴啊!”这时,她才发现自己其实很希望女儿学习成绩好,并且在无意中不停地传递这种信息给女儿。
孩子们并不是只观察父母的语言,她们还会敏感地接受父母在无意中发出的各种信号。由于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时间非常长,因此很难隐藏自己真正的感情。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非语言的感情交流会占据所有交流的70%,孩子会依此来对父母进行判断。例如“虽然我妈妈没说出来,但是她更喜欢我弟弟。”“如果在竞赛中获得第二或第三名,妈妈就说‘还可以’,这就表示她还是因为我没有获得第一名而感到惋惜呢!”
孩子们的这些心里话真实地表明,孩子能够非常清楚地感受父母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任何父母都不能肯定自己没有伤害过孩子的心灵。说不定冷淡的眼神、满脸的失望都将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对话的障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88931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