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营造良好的班级人际环境
安全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儿童是否感到环境、他人对他有没有威胁,通常取决于教养孩子的成人同孩子之间的关系。可见,良好人际关系的塑造在增强幼儿安全感中的作用之大。在人与人之间同样存在着影响幼儿安全感的“危险源”,我们应当努力识别并加以避免。《纲要》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班级保教成员之间要团结、和谐
保教人员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分工不分家,相互和谐配合,即使产生了一点小摩擦,在解决问题时也要避开孩子。如果保教人员之间关系紧张,甚至经常吵架,耍脾气,孩子待在旁边也会感到害怕,感到恐慌,感到一种环境的“不确定性”,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这个“家”缺乏安全感,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同时,老师也要利用一日生活、教育活动等形式,让幼儿懂得小伙伴之间要互相关心、团结友爱,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让孩子感觉幼儿园像我家,增强幼儿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
3、营造家园共育的良好环境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家长之间能做到互通、互助,才能消除一些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危险源”,从而增强幼儿的安全感。
4、营造安全、温馨的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生活经验少、抗挫折能力差等年龄特征显示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需求非常简单——那就是安全。怎样让幼儿对幼儿园生活感到安全呢?我们教师常常这样来做:环境的布置色彩鲜艳、温馨、儿童化,有家的感觉——这都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从幼儿的角度,让他们能熟悉接纳这个环境,对班级环境有一种有力的确定性。我们是这样做的,先和孩子一起了解什么是危险源。从环境的角度讲,危险源是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之后,我们和孩子一起寻找危险源。
5、入园前要多准备 培养孩子集体生活兴趣
尽管孩子不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多父母却坚持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诸多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也会得到纠正。吴冬梅提醒:孩子入园之前应提早两个月做准备,以便良好过渡。
2如何为孩子建立安全感1、让孩子接收到持续的爱
无论父母或者是祖父母或者是保姆,作为照顾者,最好是相对稳定的,让孩子接受到的照顾是持续的,也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的爱是持续的。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就能得到,这些爱包括饿时可以及时被喂饱,烦了可以及时得到安抚等等。因为孩子的需要能及时满足,时间长了,在孩子的内心就会形成一些信念:“我是被爱的”、“我是重要的”等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自信阳光,人际关系良好,也就是说,他会形成高的自我价值。
2、让孩子获得持续的好情绪
孩子的情绪不仅可以从吃饱穿暖等方面受影响,也会从照顾者的说话语气、情绪表现等方面受到影响。照顾者情绪的稳定性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很重要。好脾气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一般好脾气,坏脾气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坏脾气,就是这个意思。更重要的是,情绪波动大(对孩子时好时坏)的父母或者养育者,让小朋友的情绪也跟过山车似的,时好时坏,让小小的心理无所适从、乱象丛生,也时时处于心慌恐惧中,这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不好。严重会导致长大后对别人建立不了信任感,而且会有上网、玩游戏、工作狂等人格问题。因为他觉得没有别人反而让他觉得安全,一切都要自己搞定。
3、不对孩子撒谎
尽管明知对孩子撒谎不好,但家长还是会寻求这种看起来速效的方法来安抚孩子的情绪。但如果家长经常使用撒谎蒙骗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就会给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带来损害。
4、全身心地关注孩子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一天24小时几乎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应该安全感十足了,那就错了。度量孩子安全感被满足的程度不能仅仅看家长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总量,更应该看家长和孩子相处的质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oujiao/99847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