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文心雕龙》之学:“龙学”还是“文心学”阅读附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文心雕龙》之学:“龙学”还是“文心学”

与“诗经学”“红学”等专门之学一样,《文心雕龙》研究亦成为专门之学。学界对“《文心雕龙》之学”较为通行的称呼则是“龙学”,笔者认为委实不妥。

华夏民族是一个崇尚龙图腾的民族,龙的文化精神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从与皇帝有关的龙袍、龙椅到人名的广泛使用,如冯梦龙、成龙;而民间的舞龙灯活动、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习俗,到“画龙点睛”等成语文化。如此悠久、丰富、广泛的中国龙文化研究,自然也就形成了专门之学——“龙学”。显然,“中华龙之学”与“《文心雕龙》之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在“《文心雕龙》之学”研究界人们已习惯于“龙学”之名称,但学界之外,人们就对这两种“龙学”难免混淆。

昭明太子萧统领衔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诗文选集《文选》,历代学者研究不辍,遂形成了“文选学”。刘勰与萧统是同时代的京口人,具文友关系,又具知音赏识关系,刘勰还直接参与了《文选》的编选事宜。《文心雕龙》与《文选》所涉及的篇目大多相同,二书在选文标准方面亦有不少相似之处。既然“《文选》之学”可称为“文选学”,那么“《文心雕龙》之学”自然亦可称为“文心学”,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文心雕龙》书名由“文心”与“雕龙”组成。李庆甲先生认为,刘勰所说的“‘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是探讨文章写作的用心的意思,即论述文学创作的原理。“文心”一词提示了全书的内容要点,在书名中处于中心位置。“雕龙”一词出典于战国时代的驺?,所谓“雕镂龙文”,是极言其功夫精深细致。“文心雕龙”的意思就是用雕镂龙文那样精细的功夫去分析文章写作的用心。因此,书名可译为:华美细致地阐述为文之用心。

刘勰自己认定“文心”乃《文心雕龙》之简称。他在具有总序作用的领军之作《序志》篇开宗明义: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所谓“文心”,就是讲作文的用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序志》篇末“赞曰”中的最后两句“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八个字,颇值得玩味。其“文果载心”,简而言之,岂不就是“文心”之谓吗?既然刘勰已经认可“文心”指代《文心雕龙》,那么,我们称其“《文心雕龙》之学”为“文心学”,岂非天经地义?

翻检《文心雕龙》全书,涉及“文”与“心”的字不胜枚举。仅就“心”字而言,全书就有一百多个。而“文”与“心”对应而用的句子也不少。如《哀吊》第十三篇云:“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丽辞》第三十五篇:“夫心生文辞”等。由此可见,“文”、“心”二字出现频率之高与关系之密切,是鲜明而突出的。它与“文心学”的构成,自然具有内在因素的关联作用。

由上观之,用“文心学”代称“《文心雕龙》之学”,优于“龙学”这一称谓,堪称《文心雕龙》全书主旨精神最契合、最精美的体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夏民族崇尚龙图腾,悠久、丰富、广泛的龙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中国龙文化之研究,自然形成了“龙学”。

B.学界普遍把“《文心雕龙》之学”称为“龙学”,此“龙学”与“中华龙之学”是毫无关系的两种专门之学,容易让普通人混淆。

C.研究《文选》之学称为“文选学”,而刘勰跟萧统关系密切,参与了《文选》编选,故“《文心雕龙》之学”称为“文心学”合情合理。

D.《文心雕龙》书名由“文心”与“雕龙”二词组成,专家认为刘勰所说的“‘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就是探讨文章写作用心之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心雕龙”是指“用雕镂龙文那样精细的功夫去分析文章写作的用心”,其中,“文心”是主,“雕龙”是从。

B.刘勰自己也认为“文心”可指代《文心雕龙》,证据可在他的具有总序作用的领军之作《序志》篇中找到。

C.“文”与“心”二字在《文心雕龙》全书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两字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很是密切,其表现是鲜明而突出的。

D.“文心学”之称优于“龙学”之称的主要原因,是“文心学”能最精美地表现、最完美地契合《文心雕龙》全书的主旨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雕龙”一词出典于战国时代的驺?,“文心”一词出自涓子的《琴心》和王孙的《巧心》,可见刘勰为书命名,讲究字字有来处。

B.作者引用《序志》篇末“赞曰”中的最后两句“文果载心,余心有寄”,意在证明刘勰自己认为“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简称。

C.针对学界将“《文心雕龙》之学”称为“龙学”的现象,本文作者援疑质理,拒绝盲从,表现出学者“深思慎取”的严谨治学态度。

D.本文多角度论证论点,与“文选学”称呼类比,探讨题目中两词关系,援引刘勰的话,指出“文”“心”二字在书中的特殊地位等。

参考答案:

1.C(原因不全,缺失了最重要的原因。)

2.C(“两字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很密切”错,原文是“‘文’与‘心’对应而用的句子也有不少”,“对应”不等于“对比”。)

3.A( “文心”一词出自涓子的《琴心》和王孙的《巧心》”错 。刘勰只是采用了“心”字,“文”字是他自己选用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yuedu/xiandaiwen/1116153.html

相关阅读:现代文阅读训练:《莫言自述:我平时是孙子写作时色胆包天》[答
我们一起努力 阅读附答案
生 阅读附答案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阅读附答案
军事历史与兵学文化 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