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上一回的话题,谈谈跟睡觉有重大关系的物件??枕头。
1岁多的时候,为了给豆子的脑袋找个舒服的靠件,保证大头儿子的睡眠质量,我们在尊重使用者本人意愿的情况下(在商场由豆子钦点),购置了一个史努比枕头,枕套上画了一只穿着睡袍正在歪歪的史努比小狗,为说明它睡得很香,史努比的嘴巴里还流出一摊口水(这个形象日后深深地影响了豆子)。
对于这个枕头,豆子有着一见钟情的感情基础,他发自内心的喜欢它。自从把史努比枕头带回家后,他每天晚上与史努比相依为命,与该枕头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感情,我们可以从以下情节看出:
一,除非他饿欲横流,在其他的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看到史努比枕头,必定将以最快速度饱含激情地冲向这个枕头,像丢下一枚重型炸弹般,把大头扑倒在史努比的肚子上。
二,不管这个枕头以何种姿势出现??规范地横卧于床头,或被故意摆放成靠在墙上,豆子小朋友都不会嫌弃,而是一如既往地冲将过去??卧倒!哪怕枕头靠在墙上,他需要摆出跪倒膜拜的姿势才能放大头在枕上,也在所不惜。
三,如果顺利完成冲刺??倒头的动作,则心满意足地开始砸吧嘴巴,舔舔史努比,哥俩一起流口水,直到枕头上不仅画了史努比的口水,还洇出豆子的口水圈圈。
四,当一群枕头躺在一起的时候,不管别的枕头颜色多么鲜艳图案多么花哨,豆子小朋友仍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洇满了口水的史努比枕头,上面有他的味道。这个,是不是动物的本性,就像小狮子洒泡尿表示那是我的地盘?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小豆子对这个枕头不一般的爱,看到了这个枕头对小豆子不一般的吸引力。豆爸豆妈一度十分庆幸选对了枕头,解决了孩子的睡觉大计,并在朋友中大肆推广“只选对的,不买贵的”之枕头选购经验。
但我们需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凡事一旦过了度,将走向另一个极端。具体来说,小豆子由对史努比枕头的狂热喜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固执的依恋。睡觉必须和史努比同床共枕,任何枕头不可替换,替换必闹腾,不睡觉。
须知,我们在商场花几十大洋买的枕头是布织的、棉花填充的,非金刚不坏之身,日复一日地经受小胖子的冲击和口水侵蚀,终究是旧了,老了,经不起睡了。在小豆子两岁6个月零3天之际,我们给他买了一个新枕头,考虑到小动物睡觉形象深入他心,还特意选了一只同样穿睡袍在睡觉的米老鼠枕头。
孰料,要睡觉的时候,洗完白白的豆子发现问题,大叫:“史努比在哪里?”没有旧枕头坚决不睡觉,死活要找他的史努比。
妈妈耐心跟他讲:“史努比脏了,不能用啦。”
豆子说:“那给他洗澡澡,洗干净就可以睡了。”
“洗不干净啦,里面也很脏,好多细菌,小豆子睡在上面会生病的。”
“洗里面,洗干净。”
纠缠这个问题无益,妈妈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你看米老鼠多乖啊,他也是趴着睡的哦!”
“不要米老鼠,豆豆哒史努比!”豆子喊。
“没有史努比,史努比回家了,今天和米老鼠睡!”豆妈的耐心在消失。
“不要米老鼠,啊~~~~~~~~~~~”豆子哭了,很伤心,他亲爱的史努比小狗不见了。
……
没办法,那你就哭吧,哭啊哭啊总会疲倦的,这一天,豆子11点睡着。
佛家讲,执着是苦的根源。从两岁的小豆子身上,我参到了这个佛理。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陪伴孩子成长的过渡性客体
接受分离的过程中,宝宝需要用一个东西来替代妈妈,并且和这个东西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来抵御内心因分离而产生的哀伤。
到这里,必须要说一个心理学名词:过渡性客体。
所谓过渡性客体,是指在宝宝成长过程中,象征着安全的“完美照料者”的替代品。这样的过渡性客体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玩具,或者是一个经常用的床单、枕头之类的东西。一般来说,孩子更多选择自己的床单或玩具作为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与分离有关系。意思就是在接受分离的过程中,用一个东西来替代分离的“妈妈”,并且和这个东西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来防御内心因为分离带来的哀伤感觉。这完全是无意识的。
豆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过渡性客体,从对于枕头的依恋,完全可以看出他内心对妈妈的依恋,他将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了这样的依恋对象上。他需要的是那个“完美的照料者”一直稳定地在那里,这虽然有点“画饼充饥”的味道,但这样的“饼”确实是他需要的。
很多妈妈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对一个物件特别的迷恋,有时候甚至会用大人的思维和判断去剥夺孩子这样的迷恋。比如,被子旧了换新的;玩具破了就扔掉等等。这样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内心的稳定关系,给孩子带去强烈的因为分离而产生的创伤感。本来这个物品就是孩子用来面对分离的权宜之策,假如再一次的被剥夺,那孩子是承受不了的,所以就会有创伤体验。豆子的体验就是创伤体验,他焦虑,恐惧,愤怒,无力。
这样的过渡性客体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长久性的。幼年的时候,我就经历过这样的体验。3岁那年,妈妈带我去外婆家,妈妈中午哄我睡觉,说等睡完觉起来,就给我吃好吃的。等我一觉醒来,发现妈妈已经离开外婆家。原来她是骗我的,因为她有事要办。等我找不到妈妈的时候,那种在陌生环境中的恐惧感一下就被体会了。我很害怕,当然也很愤怒。不过,一个3岁孩子的情绪一般不会被大人体会的,特别是那个年代里,家里孩子很多。我不停地哭,站在门口等妈妈回来。可是,妈妈一直不回来,一天都没回来。外婆开始还哄我,到后来估计她也烦躁了,就不管我了。在极度的恐惧下,我找到了妈妈穿的拖鞋,把拖鞋穿在脚上,等在门口。这样的情景是我记忆最早的场景。而那个拖鞋,就是过渡性客体,也就是象征着妈妈。后来外婆跟我说,我那几天连睡觉也要穿着那双拖鞋,要不就死活不睡觉。
说到这里,要做个提醒:作为妈妈不能欺骗自己的孩子,不得不分离时,要将真相告诉孩子。特别是孩子很小的时候。一般需要过渡性客体的孩子,在无意识中都有分离创伤的。或者我们并不能够明白这里面的过程是怎样的,但最起码,我们需要对孩子有个尊重,要知道孩子这样做一定有原因的,尊重孩子,就不要随便剥夺他们,或者忽略他们的情绪和感受。
在现代社会,妈妈可能是职业女性,生完孩子后,很多都在产假结束后就开始上班,不得不把宝宝交给老人或保姆。对此,我的建议是,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让妈妈陪伴孩子三年。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努力让宝宝有个稳定的照料者,不能频繁更换照料者,以免孩子不断地体验分离,受到创伤。
一个小男孩,9岁,读四年级,不愿意一个人睡觉,每天晚上都要爸爸妈妈陪着。父母为此很烦恼,前来咨询原因。通过父母对孩子婴幼儿时期的讲述,我找到了原因。
原来,小男孩出生的时候是妈妈和外婆带的。妈妈在他3个月大的时候就回单位上班了。外婆也在他4个多月的时候回了老家。父母请了保姆照顾孩子,。因为妈妈要上班,所以孩子晚上是和保姆睡的。但不知何故,她家的保姆总是做不长,不到2岁时,家里已换了10多个保姆,最长的也就半年。
这个男孩本来有个2岁开始就一直玩的小恐龙玩具,一直视为宝贝,但妈妈不知道这个小恐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孩子五岁时搬了一次家,妈妈看到小恐龙已被孩子咬得很烂了,很旧了,未经孩子同意,就把恐龙扔掉了。被妈妈扔掉了。妈妈认为玩具太旧了,被孩子咬得几乎很烂了。
从那以后,这个孩子晚上就不肯独自睡觉,一定要妈妈陪。在此之前本来他已经独自睡了有一年了,但后来他睡觉必定要钻到父母的床上,一直到9岁还这样。妈妈因为一直很少时间照顾自己的儿子,内心有着愧疚感,所以就允许这个孩子的行为,来弥补一些内心的愧疚。但妈妈也知道,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两难。
很显然,过渡性客体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尤其是上述这种照料者极度不稳定的家庭中,孩子不停地经历分离,本来就没办法建立自我安全、稳定感。再不经同意就把他的过渡性客体给抛弃了,孩子的创伤感觉就会加剧,作为补偿,孩子可能就会有其他的非理性依恋行为出现。
一次聊天中,还有个妈妈跟我说起类似的事情。女儿上大学那年,她帮她准备了很多生活用品。但女儿却把自己那条几乎已经褴褛成条破布条的枕巾带去学校了。她不明白,女儿这样大了,为什么睡觉还要咬着枕巾,甚至为此还和她吵过。好几次,她忍不住想把枕巾扔掉,但一直担心女儿会和自己吵架,没扔。但她总觉得女儿把这个带去学校,不妥,因为那已经破得不象样子了。
我告诉她,幸好她没有自作主张扔掉女儿的枕巾,要不女儿可能会恨上她。我建议她和女儿好好谈一下,把旧的枕巾放在新的枕头里,这样可解决彼此的问题。
这就是我的建议:
假如发现自己的孩子对某个东西特别依赖,有可能孩子是在用这东西防御内心分离的恐惧感。不要随便决定这个物品的命运,让孩子自己去决定。
不要让宝宝太早养宠物,特别是鱼啊,小兔子什么的。城市家庭很难养活这些东西,假如宠物过早夭折,对孩子来说有可能会产生分离创伤。当然,假如真的小宠物死了,和孩子一起去处理,比如安葬,做一些分离的仪式,也会给孩子带去积极的影响的。
豆子的过渡性客体过早地被剥夺了,而且是自己没有权利选择的时候。我建议把“史努比”还给豆子,和他一起去处理他“过渡性客体”的命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1321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