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玩耍就是孩子的工作。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所有孩子天生都是酷爱“工作”的人。这份“工作”除了可以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之外,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性、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获得自信并发挥创造能力。
前提是,你不剥夺他们“工作”的时间和空间,并且不干涉他们自主选择和进行“工作”的要求和权利。
自主玩耍:填补思维的缺口
(导语: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和掌握无疑是不完善的。在由好奇心引导的自由玩耍中,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而他们思维中的缺口,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填补上了。)
有两种玩耍,一种跟早教中心的课程类似,在一定的时间内安排孩子做这做那,达到训练和启蒙某种能力的目的。这种方式,做得过分,可能拔苗助长,但恰到好处的时候,根据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的研究,确实可以帮助孩子发挥潜能,将其能力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程度,也就是说在孩子的现有能力与可以达到的能力之间有一个距离,经过成年人有组织有意识的启蒙教育,孩子可以超越这个距离实现智力上的跳跃。
我们要讨论的,是与有计划的精心组织的玩耍相对的自主玩耍,即不含任何明确功利性目标的,不预先做任何结构上的安排,给孩子一段时间,由他去支配的一种玩耍方式。自主玩耍中,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没有好玩的东西和活动的时候,发呆也可以。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霍特相信自主玩耍是孩子自主决定去探索和学习的时候。他这样阐释自主玩耍对孩子了解和掌握世界的重要性:“如果有可能让我们看看孩子的思维,看他们的思维中有哪些缺口最需要填补,那么我们就可能去填补那些缺口,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看不到孩子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哪里变形了,哪里是不完整的。我们无法跟孩子对世界的理解直接接触。为什么不能?首先,因为从很大程度上,他对自己的理解大多都意识不到。第二,他还没有这个技巧,能把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第三,我们没有时间。”而自主玩耍,由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做的正是填补那些孩子思维中的缺口的工作。
约翰?霍特的这个认识无疑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的兴趣总是阶段性的。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长性,缺乏专注,但事实却可能是孩子已经把自己思维的某个缺口补上了,觉得没必要再继续玩同一个游戏或玩具了。
天泽有一段时间,每天早上6点起来第一件事是搭积木,然后穿着睡衣骄傲地坐在旁边等我给他和积木拍照片。我很庆幸自己虽然睡眼迷朦,但还是给他每天拍了一张,因为一个月后,他就完全忘记积木这回事了。朋友来访,看到这些照片,想要让天泽再搭一个城堡来看看,天泽却木着脸毫无反应,我就解释:哦,他原来的“缺口”已经补上了。他现在主要在“补”汽车。
自主玩耍:学会解决问题
(导语:孩子随时随地都需要解决问题,自主玩耍,让孩子学到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学到耐心,得到自信。)
把一杯水完好地从厨房端到客厅来,然后坐到沙发上,一滴不漏地把水喝掉,对你来说轻而易举,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却可能是一场考验。
把颜色涂在框子里,用透明胶带将两个盒子粘在一起而不缠到手上,汽车轮子掉了再把它插上去……孩子随时随地都需要解决问题,哪怕是你觉得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可能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到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学到耐心,得到自信。
灵活性:天泽跟外婆玩毕家爸爸设计的数学启蒙游戏。其中一个规则是一方出的牌是10的话,那么另一方可以放两2张牌出来,加起来比10大就可以转败为胜。天泽玩了几次后,开始在每当外婆出10的时候,转过身去选两张相加一定超过10的牌来出。外婆说天泽耍“老千”,爸爸则说天泽的数学还不错。是的,对4岁的孩子来说,可以敏捷地做到10以上的加法很不容易了,但更重要的是,天泽其实是在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来灵活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牌德”问题倒不那么重要了——等他以后跟同伴玩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教训”他。
耐心:在玩耍中,因为没有特定目标和时间的压力,孩子可以反复实验,不断失败,直到找到某种答案或解决方式。此时,孩子唯一要满足的是自己的好奇心——而这是所有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北辰两岁的时候,在浴缸里洗澡,给他一块泡沫板子,他往上面放小人儿,放一边,板子斜了,小人儿掉进水里,试着放中间一点,再试放两个小人儿,两边各放一个,在两边对称位置上各放一个……北辰从小是个精力格外旺盛的孩子,但是看他那次专心地倒腾了半个小时的小人儿和泡沫板之后,我们再没有担心过他将来会多动。
自信心:还有什么比自己解决了某个难题更让人自信心大长的?我永远记得北辰两岁多时第一次自己爬上树后的骄傲和兴奋表情。即使那棵树不过1米多高,最低的枝桠只有二、三十厘米。但那是他第一次没有成人帮忙自己爬上去的,他看到了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能够做到。
“我能做”,我相信是孩子最需要具备的品格。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成年后的生活里,一定会有很多问题,但是,如果有一个“我能做”的信念,孩子就能做到、就能去克服。对我来说,这甚至比孩子们会“1+1=2”更重要。
自主玩耍:创意表达的机会
(导语: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孩子,就是一个小小艺术家。而自主玩耍,给了孩子创意表达的机会。)
创意是自我表达的最高形式。无论对成人还是孩子来说,创造的过程比创造的结果更重要、更有满足感。
一个画画的朋友曾跟我说,从他可以拿笔的那天起,他就没有厌倦过绘画,因为自由和富于创意的表达带给他无尽的愉悦和满足。
自由表达可以带给孩子最大的满足感,创造性体验可以帮助孩子表达、宣泄并应对他们自己的感受。
北辰和天泽一直想要买一只荷兰鼠。每次去花鸟鱼虫市场,他们总是捧着那毛茸茸的小老鼠,爱不释手。但我们没有办法买,因为经常旅行,走了之后无人照顾。日思夜想,一天早上起来,他们给我看一样东西:四个酸奶纸盒拼成的老鼠窝。一头是睡觉的地方,开了天窗,可以关上,因此荷兰鼠睡在里面不会觉得光线太亮刺眼睛,另一头,则是开阔的游乐场:包括恐龙在内的各种小动物,被透明胶固定着,站在那里准备和睡醒后的老鼠玩。
自主玩耍,给孩子创意表达的机会。
让孩子自己决定做什么,玩什么。家长不必为他特地设计先做这个,再做那个,最后怎么样。我们作为成年人,已经对事物有了固定的看法,但是,孩子的看法还在形成中,给他们自由,他们会做出让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来。因为他们还没有受到现实世界的束缚,常常异想天开,这种气质和作品,如果出现在成人身上,或者被叫做疯子,或者被叫做天才艺术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孩子,就是一个小小艺术家。
天泽前段时间最爱做的是用一张面巾纸把另外几张面巾纸包起来,两头一扎,说是三明治。在他的教室正中,挂着他的一件作品:几根吸管用彩色的铁丝(PipeCleaner)穿起来,然后再拧几下,盘成莫名的形状。他的爱尔兰老师说:我也不知道他做的是什么,但我觉得有意思。
如果你自认为不是一个有创意的人,那么就等你的孩子告诉你他做的是什么。不要去评判、比较孩子的作品。如果你想参与,最好是在旁边自己做。孩子可以参照你的东西,但应完全出于自愿。
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不懂的时候,干脆闭嘴静观。当不能用现成的概念去硬套的时候,索性就欣赏。文/毕家妈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3940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