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三维空间、递增递减、等差级数
游戏1:变长变短的金箍棒
说起猴哥,孩子们一定会想起他的那根神奇的金箍棒,金箍棒原本是一根“定海神针”,它能够逐渐变短变细,小到塞到耳朵里,也能逐渐变长变粗,长到顶天立地。这变大变小,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为了让孩子了解金箍棒的奥秘,我们可以制作长短不一的“金箍棒”,和孩子一起游戏。
材料:若干卡纸(废旧报纸也行)、红、蓝两色颜料(彩笔也行)
做法:第一步,做10根金箍棒,最短的10厘米长,我们称之为1号金箍棒,然后是20厘米长的,即为2号金箍棒。以此类推,第10号金箍棒长100厘米。第二步,给这10根金箍棒涂上色。涂色也是有讲究的,每10厘米为一段,第一段10厘米涂红色,第二段10厘米涂上蓝色,第三段再涂上红色。(如图)
小贴士:金箍棒的基本长度可以根据家里材料的来定,也可以是3厘米、4厘米的倍数。家长把10根金箍棒的“刻度”画好后,可以将涂色的工作交给孩子去做。孩子在涂色的过程中,会发现红色与蓝色交替变换的规律。
玩法:
(1)将10根大小不一的金箍棒一一铺在地板上,避免重叠。
(2)家长找出最短的金箍棒,竖着拿起来并大声说:“这是1号金箍棒。”然后逐一拿起2~10号金箍棒,用同样的方法示范,并依次摆放在1号金箍棒的一侧,注意红色和红色对齐,蓝色和蓝色对齐(如图)。
(3)家长把10根金箍棒摆好后再打乱,和孩子玩“金箍棒点兵点将”的游戏,家长说:“请把5号金箍棒递给妈妈。”当孩子找到相应的金箍棒后,可以点数一下金箍棒上颜色的段数,检验一下。孩子熟悉玩法后,家长和孩子互相点兵点将,看谁反应快。
指点迷津:请孩子按长短顺序摆放金箍棒,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自由摸索,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长短的变化。他甚至会发现1号、2号、4号、8号金箍棒长度之间倍数的关系;如果孩子已经接触过奇偶数了,他会发现1号、3号、5号、7号、9号金箍棒的两端是红色,而2号、4号、6号、8号、10号金箍棒一头是红色,一头是蓝色。利用金箍棒,孩子还会发现好多数学里的小秘密。
游戏2: 镇妖塔
每一个天兵天将手里都有自己的法宝,托塔李天王拿着的“镇妖塔”很厉害,据说还关过孙悟空。能关猴哥的“塔”自然不是普通的“塔”,我们要花一些时间来制作这个兵器(如图)。
材料:白色卡纸、剪刀、胶水
做法:做10个正方体,边长从1厘米递增到10厘米。将一张纸变成一个正方体本身就是一次空间探索,最笨的办法是画6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都留出粘贴边,然后再组装。爸爸妈妈,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相信自己能和孩子一起探索出更便利、粘贴次数最少的方法。10个正方体都做好后,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搭建宝塔了。
玩法:
(1)将10个方块任意摆放在地上。家长先找出体积最大的方块,再请孩子选出第二大的方块,将它放到最大的方块的正中心。按从大到小的次序,依次垒高,直到把最小的方块放好。
(2)垒好之后,请孩子观察,垒得好看吗,像宝塔吗?请孩子发现其中的问题,噢,原来放方块时,每一边所留的间隔必须相等。调整距离后,再次欣赏宝塔的整体协调感。
(3)问孩子:“要不要试试看?”家长示范如何把塔拆下来,一个个方块依次取下,放在地上。让孩子练习2~3遍垒宝塔。
(4)当孩子能够全神贯注地垒宝塔后,可以探索更多的方法垒宝塔,比如靠着墙边,对齐方块的某一边摆,或者斜着交叉摆。
(5)玩“拆宝塔”的游戏。 先把宝塔垒好,然后请孩子闭上眼睛,妈妈从10个方块中慢慢抽出1个,将抽出的方块放在塔旁边。再请孩子张开眼睛,观察,猜“这块方块是从哪抽出来的”,也可以孩子抽,家长猜。
指点迷津:“镇妖塔”的游戏中蕴藏着复杂的数学知识。孩子通过动作和观察,会感受到长、宽、高,等差级数,空间变化,而且还锻炼了手指的精细动作和专注力。
游戏3:通天梯
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他们曾经足踏通天梯,惊渡黑风口,这个通天梯就厉害了,是一个危崖耸立接云天的地方。
材料:同做“镇妖塔”的一样
做法:做10个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宽都是2厘米,高1厘米,长度由10厘米逐渐递减到1厘米。
小贴士:经历了做10个正方体的考验,爸爸妈妈们能想出妙计来做长方体吧。当然,如果真的觉得麻烦,可以将鞋盒、牙膏盒加以改造来做。
玩法:
(1)向孩子介绍“通天梯”,把这些长方体摆在地上。选出最长的“梯子”,做第一级台阶,再让孩子比较每一级台阶的长短,找出第二长的台阶,放在第一级台阶上,一端对齐。然后启发孩子回忆之前金箍棒的玩法,想想接下来该怎么做。
(2)如果孩子没有按你设想的方法摆长方体,家长用最短的一级“梯子”做标尺,让孩子比较每一级梯子间的大小差别,最终孩子会发现这也是一个关于“等差级数”的试验。或者某一天家长装作无意间把长方体按长度递减的方式一个挨一个地垒好,最后形成一段阶梯,给孩子留下自己观察发现的空间。
小贴士:可以将“通天梯”和“镇妖塔”合在一起,做分类、排序的练习,当然还能让孩子加上别的玩具一起玩,比如造路、搭桥、盖房子等。从平面到立体,从具体到抽象,是孩子学习的必经之路。
通过《西游记》的锤炼,孩子们已经拥有了“火眼金睛”,当我们带孩子出门玩,路过一栋建筑时,他就不再是漫不经心地路过,而是看到一个立体的几何体,甚至连看到一个垃圾桶,都能观察到垃圾桶有几个面。这种观察力的进步是潜移默化的。在玩的过程中不用刻意教孩子认知几何图形,比如这是一个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边长都是一样的。相信孩子,他在摸索中,会自己体会、发现这些特征。而让孩子感受递增递减的规律,对于培养孩子思维的逻辑性和内在的秩序感都是大有益处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4249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