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智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属性及其联系的认识,以知觉、表象、概念等心理形式存在。 知识是可以通过书籍或其他人造物独立于个体之外的。知识按照内容分,可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按照人对知识的反映程度分,可分为反映事物外部属性、外部联系的感性知识,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联系的理性知识;按知识的来源分,可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直接知识是人类从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得的,间接知识是人通过书本学习或其他途径获得的,但从其总体说,都来源于实践。知识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一生也只能掌握其中极其有限的部分。
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大脑的功能,是使人能够顺利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基本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一般认为,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它保证人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所以智力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环境的多种能力的总和。
由于智力包括几种不同的能力,因此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能力或专长并不能等同于高智力。例如有的人记忆特别好,但逻辑思维差;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好,但实践能力差等等,这只能说某人在某方面发展得不错,不等于智力发展的一定好。
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知识与智力不能等同。有人常常把知识与智力混淆不清,以为知识多就是智力高,其实知识并不等同于智力。知识是智力发挥作用的基础性要素,而智力的高低部分取决于相关知识在量上的积累。有的孩子学了许多知识,但不知其中的道理,因为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机械地记忆,不能举?反三,触类旁通,缺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知识多而智力水平不高的例子。有的孩子能将平日所得到的知识经常运用头脑去思考,智力很快就得到发展。如有一个四岁半的孩子,人家开玩笑地问她:“两只牛和两只马相加等于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一定无法回答,人们都知道,不同单位不能相加。但是这个孩子思考了一下就回答:“等于四只会耕田的东西。”出乎意外的,一个四岁半的孩于给出了这样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答案。他的知识是从图画书上得来的,知道马、牛都是耕田的东西。可见这个孩子虽然获得的知识并不多,但他能运用所获得的知识,通过注意、观察、记忆和思考,使自己的智力得到提高。
知识和智力虽然不能等同,但它们之间是统一的。智力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掌握知识的难易和速度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水平。它们的联系和统一表现在:
(1)知识和智力同时存在于一个认识活动中。就知识来说,它是以表象、概念、定理、原理、公式、结论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存在;就智力来说,它是以观察、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来认识客观世界。思维着的内容和智力活动不可分,没有无内容的“智力活动”,也没有无智力活动的“思维内容”。
(2)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去进行某方面的智力活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某方面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活动。所谓的“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其中“眉头一皱”是智力活动,“计上心头”是通过思考得到的新见解。“计”的产生的基础则是相关方面的大量知识,离开了知识,“计”是无从产生的。所以没有知识,智力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此可见,智力发展对知识是有依存关系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单纯的智力训练是不可能进行的。这就是说,没有无知识的“智力型”人才,没有不传授知识而单纯发展智力的教育活动,把“知识”与“智力”对立起来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所以说,一个人的智力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得到完善和发展的。
(3)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智力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又依赖于一定的智力,智力水平高,学得就快,就顺利,就好;智力水平低,学得就慢,就困难,就差。
因此,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时,绝不能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向孩子灌输知识,而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去启发孩子,要注意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愿意接受,让孩子学习运用知识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孩子的智力。但是,知识毕竟不等于智力,也替代不了智力,更重要的是人们远远无法掌握人类过去、现在、未来的全部知识,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重视能够产生新知识的智力。现在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已经证明智力训练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智力是可以被教授的。这样在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时,就可以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教授智力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智力培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4727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