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第一”:培育孩子的强力意志
“有志者事竟成”的民间智慧几乎可以转换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智慧??古代中国,蒙古人和满族人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主要的原因只在于蒙古人和满族人是马背上的民族而汉人是平原上的农耕民族。前者唯一的优势只是他们的性格,尤其是他们的意志力??当人类依靠高科技而越来越远离灾难和苦难,人类的身体和意志也就越来越萎缩、畏缩和猥琐。
如果追求幸福,人只需要两个要素:一是爱;二是安全感。
可是,人的安全感来自人的成功。如果追求成功,人需要更多的要素:第一是身体,第二是心志。其中心志包括知识和性格(含情感和意志)。人们将情感与意志统称为“性格”。
当我们讨论“文明其精神”的时候,这里的精神已经包含了知识、情感和意志。所谓“意志第一”,不过是将人的精神要素中的“意志”抽出来,以便做特别的强调。
中国人对意志的重视,可以从“有志者事竟成”的民间智慧中获得印证。在英语中,“意志”(will)是一个奇妙的词语,它含有欲望、打算、喜欢、意愿和意志多种含义。德国人强调“强力意志”,中国人陈独秀呼吁“抵抗力”,都在提升“意志”的重要意义。我们借鉴“华德福教育”的理念,在“性格?身体本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意志第一”。
虽然没有必要因为“意志第一”的观念而否定知识、情感的地位和价值,但从获得知识、建立情感和培育意志的难易程度来看,培育“意志”比获得知识和建立情感更艰难,也因此更重要。
培育人的“意志”,简单地说就是训练人“吃苦”的精神。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的民间智慧几乎可以转换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历史智慧。
宋耀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他被称为“宋氏家族第一人”,养育了“宋氏三姐妹”(宋蔼龄、宋庆龄和宋美龄)及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为了孩子的成长,宋耀如和他的妻子制订了“斯巴达?基督教”教育模式:训练他们成为具有基督教精神的斯巴达勇士。在孩子蹒跚学步时鼓励他们尽情玩耍,稍大一点,就进行“沐于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的意志训练。
古代中国,蒙古人和满族人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主要的原因只在于:蒙古人和满族人是马背上的民族,而汉人是平原上的农耕民族。前者唯一的优势只是他们的性格,尤其是他们的意志力:“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他们对长途跋涉和风刀雪剑带来的肉体痛苦不以为意。
成吉思汗当初入主中原后,认识到舒适的生活对尚武气质是一种损害,对舒适的生活一直持警惕的态度:“对成吉思汗来说,北京令人难受的气候(对他来说也是过于温和)似乎也令人松懈。每次战役之后,他就返回北方,在贝加尔湖附近度夏。同样地,他打败了札兰丁之后,故意避开了就在他脚下的印度,因为对于从阿尔泰山来的成吉思汗来说,印度好像是魔窟。”后来的事实证明,成吉思汗的担心是对的。他的曾孙子们住进北京时,他们随即开始堕落。“他们被宫廷生活和过度的骄奢淫逸所腐蚀,被一群亲信、贵妇、文人学士和官僚们簇拥着,与外界隔离。于是,蒙古人的活力消失殆尽。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征服者的子孙们已经退化到软弱无能、畏畏缩缩、优柔寡断的地步。当灾难临头时,只会悲伤。”最后一个蒙古皇帝妥欢帖木儿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统治者,他的犹豫和迟钝导致帝国在混乱中越陷越深,最终,他带着部下两手空空地逃回了草原。
满族人入主中原后,迅速“汉化”并追求舒适的生活,皇太极最初也极力主张“汉化”,但很快就发现,舒适的生活使他们身上的“勇武”精神出现消退的征兆。于是,皇太极开始扭转局面,制订了著名的“清语骑射”的国策:“提倡国语”“不废骑射”“不改衣冠”“严禁奢侈”。为了防止满族武士丧失“尚武”气质,他们进关之后,采取了历代少数民族所没有采取过的决绝措施:实行满汉隔离。清初的皇帝们对保持自己身上的尚武精神更为警醒。与那些性喜端居的汉族皇帝不同,满族皇帝们以“好动”闻名。他们常年跋涉在外,不断亲征、行围、巡视各地。他们惧怕皇宫中的舒适的坐椅软化了自己的骨骼,惧怕中原的美酒冲淡了遗传自祖先的热烈奔放的血液。这种既“汉化”又尽量保持本民族的特殊的政策,使中国在康熙、雍正、乾隆期间出现了“康乾盛世”。
遗憾的是,当东方的统治者竭尽全力奴役人民禁锢思想的同时,西方世界的人民却正在致力于并且成功地把统治者锁进笼子。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满族人的尚武精神和“清语骑射”传统后来逐渐消退。为了保持“骑射”的传统,从康熙开始,清帝形成了每年夏秋之际到木兰围场举行“秋狩”的制度。一为习武健身,二为训练八旗精兵。可是后来,武勇的八旗精兵逐渐抵挡不住舒适生活的诱惑,自康熙以来延续下来的在木兰围场举行的“秋狩制度”也在嘉庆朝废止。据老舍记载,在清朝最后的几十年,“上自王侯,下至旗兵,旗人会唱二簧、单弦、大鼓与时调。他们会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他们之中,甚至也有的写一笔顶好的字,或画点山水,或作些诗词??至不济还会诌几套相当幽默悦耳的鼓词儿。他们没有力气保卫疆土和稳定政权,可是他们会使鸡鸟鱼虫都与文化发生最密切的关系……就是从我们现在还能在北平看到的一些小玩艺儿中,像鸽铃、风筝、鼻烟壶儿、蟋蟀罐子、鸟儿笼子、兔儿爷,若是细心地去看,就还能看出一点点旗人怎样在最细小的地方花费了最多的心血。”
人类的教育历史,几乎就是“意志教育”的历史。有“意志”这个关键元素作为人的精神基础,人们就可以豪迈地说:“我死都不怕,还会怕苦吗?”遗憾的是,当人类依靠高科技而越来越远离灾难和苦难,人类的身体和意志也就越来越萎缩、畏缩和猥琐。现代人再也没有人敢于豪迈地说:“我死都不怕,还会怕苦吗?”现在的学生倒会说:“宁可死,也怕苦。”
几年前,我向中小学老师推荐《受伤的蜜蜂》这个故事,我希望老师们把这个故事介绍给他们的学生,让学生领会什么叫“意志”。今天,我把这个故事推荐给各位父母,作为我们谈论“意志第一”的一个经典案例:
某个夏日里,我在山间砍除灌木。几个钟头之后,决定该停下来吃午餐了。
在一根木头上坐下,取出三明治,一面欣赏四周有粗犷之美的风景。两道湍急的溪流汇成一方清澈深潭,然后挟着雷鸣之声奔下葱郁的峡谷。
我这种诗情画意本来是再美也没有的??要不是一只蜜蜂开始锲而不舍地围绕着我嗡嗡飞。那是一种随处可见、喜欢骚扰游人的蜜蜂。我想也没想,一下就把它赶走。
但它毫不甘休,飞了回来,再嗡嗡骚扰我。我不耐烦了,一巴掌把这东西拍到地上,用靴子把它猛地踏进沙里去。
不一会儿,我脚下的沙爆开来,把我吓一跳,那折磨我的小东西竟然拼命地扑着两翅钻了出来!这回我可决不让它逃生,我站起来,使出我95公斤体重的全部力量,把它碾到沙里去。
我再坐下享受午餐。几分钟之后,我注意到脚旁的地上微有异动。一只受了伤但还活着的蜜蜂,竟又微弱地从沙里钻出来。
它居然没死,令我十分迷惑,于是俯下身子,看看它究竟伤到什么程度。看来它右面的翅膀仍相当完好,但左翅已被皱折得像个小纸团。然而那蜜蜂仍慢慢地把翅膀扇动,好像在估量自己的伤势,同时开始清除胸部和腹部的沙粒。
然后蜜蜂把注意力集中在弯折的左翅上。它的脚上上下下地快速扫动,想把翅膀摩平。每摩一次,就把翅膀振动一番,好像要试试看能不能起飞。这只伤残得无可挽救的东西竟以为自己还可以再飞!我趴在地上,要把蜜蜂那徒劳无功的尝试看个仔细。经过更真切的观察,证实这只蜜蜂已经完了??它肯定完了。我是个经验丰富的飞机工程师,对于翼很有研究。
不过蜜蜂毫不理会我那优越的知识。它的体力似在增加,修补的速度也在加快。那薄纱般不能活动自如的弯折的左翅,这时已近挺直了。
最后蜜蜂觉得相当有把握可以来一次试飞了。它发出很响的嗡嗡声,振翼使身体离开大地??不过飞出沙面才七八厘米就坠落到沙堆上,猛打了一个滚。它再一次疯狂地摩平、屈伸翅膀。
蜜蜂又升空了,这一次升高了15厘米才跌下另一个沙堆。它的翅膀显然已能飞行了,只是还不能控制飞行方向。它像飞机工程师那样,慢慢地琢磨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试行短跳,但每次都失败了。可是那只蜜蜂每次坠地后都积极再试,拼命要纠正新发现的结构缺点。
蜜蜂又一次起飞,这次终于飞越了沙面,直朝一个树桩冲过去。险些要撞上时,蜜蜂放慢前进速度,打了个回转,飞到波平如镜的湖面上,慢慢飘行,似乎在欣赏自己的湖中倒影。蜜蜂在我眼前消失了,我才觉察自己一直跪在地上。
我继续跪着,跪了好长一段时间……
为什么“我继续跪着,跪了好长一段时间”?那是因为挣扎的蜜蜂显示出某种神性,它让人敬畏,令人有朝拜的冲动。
不是蜜蜂有神性,所有的动物,包括人,都有神性。遗憾的是,随着人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人的惰性增加,人的神性逐渐消退。
让我们做一个小结:
※第一,在孩子成长的关键年龄,父母最好亲自陪伴孩子的成长,不要轻易把孩子交给孩子的祖父母或保姆。如果父母实在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那么,“事业型父母”和“谋生型父母”需要采取一些补救的办法。如果家长还没有让孩子做好入学的准备,就把孩子的成长完全交给学校,这是危险的。家长必须让孩子在“入学前”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在孩子“入学后”持久地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
一旦有了孩子,做父亲或母亲的人最好减少外面的应酬,下班之后尽快回家,和孩子在一起。即使不能长期地留守家庭陪伴孩子,至少,在孩子成长的关键年龄,父母最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的祖父母或家庭教师也可以陪伴孩子,但任何他人都不能代替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家庭环境是孩子的“后天遗传”,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生活习惯一直在持续地影响孩子的成长。为了让孩子逐步过独立的生活,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父母自己需要过独立的生活,只有父母独立,才有可能让孩子独立。不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成长。
※第二,在陪伴孩子时,家长最好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让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量和劳动量,“野蛮其体魄”;让孩子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文明其精神”。“性格好”和“身体好”本身就有独立的价值,人的幸福与知识和学历没有直接的关系,却与性格和身体有直接的关联。性格好和身体好除了能增进人的幸福感之外,它也以某种“看不见”的方式影响人的学习成绩。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病因却可能在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如果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不妨从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并责令孩子努力学习,类似园丁把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
※第三,在陪伴孩子时,最好培育孩子的强力意志,坚持“意志第一”的信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5515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