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一个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积累的过程,在10岁前,孩子如果能够尽情参与这三件事,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好的影响。
我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跟我抱怨工作忙,还要给孩子选择辅导班,什么画画啊,钢琴啊,少儿美语啊,一大堆,晚上回家还要抽时间辅导孩子这个那个的,一个字,累!我问他……
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一个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积累的过程,在10岁前,孩子如果能够尽情参与这三件事,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好的影响。
我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跟我抱怨工作忙,还要给孩子选择辅导班,什么画画啊,钢琴啊,少儿美语啊,一大堆,晚上回家还要抽时间辅导孩子这个那个的,一个字,累!我问他,你带孩子去捉过虫子没?他说你问的问题怎么这么没头没脑啊,我跟你说正事呢。我不解释,让他快点回答我问题。他告诉我没有。我又问他,你孩子认识几种鸟类?他更迷惑了,说这个还真不知道。
至于我为什么要问这两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是因为正巧看了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列出的《孩子在10岁前应该做的32件事》。这32件事分别是: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里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我将这32件事和自己的一些想法,把孩子10岁前应该做的事归纳为三件:亲近自然,亲近家庭和亲近社会。
一、亲近自然
有些家长也常常跟我抱怨小孩子给他休息时间反倒不知道怎么玩了,无非是看看电视,上上网,打打游戏之类的。想当初我小时候,生活苦是苦点,但童年的生活却是乐趣无穷的。上树捉鸟蛋,下泥塘摸螺蛳,多了去了。现在呢,家长有空带孩子出去玩,去动物园,隔着铁栅栏看动物,认识了这个是什么生物,但没细瞧过,没摸过,没研究过,轮到要写关于动物的作文了,要么就瞎编乱造,要么就卡住不会写了。猜谜语回答的倒是挺快,反过来问孩子这种动物植物有哪些特性就是一问三不知。加上现在孩子金贵,摔一跤就得心疼死全家人,七大姑八大姨一个劲宝贝着,更别说主动让孩子去泥地上打滚了。
当然我们不可能像美国家庭一样的,在院子里搞个露营啊,挖个洞穴啊什么的,都是一幢幢公寓,没有独门独户的院子,没那条件。咱们教孩子亲近自然,得根据实际情况来。比起给孩子把休息时间排的满满的,不如抽个空带他们去大自然“探索”一番,这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途径。
二、亲近家庭
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不论哪个年龄段,普遍有一个毛病,很少会想到为父母做点什么。这与家庭教育是非常有关系的。平时对孩子的事情家长总是亲力亲为,洗个袜子也不让他们动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认为家长为自己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渐渐地,孩子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自私。加上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双职工,物质上照顾孩子周全了,思想上交流却是十分匮乏,孩子体会不到这种特别的爱,自然也就不会表达爱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都说中国人含蓄,不像西方人常常把“我爱你”放在嘴边,那么中国家长何不给孩子一个机会做做饭,洗洗衣,偷得浮生半日闲,还能让孩子体会自己的辛苦和爱呢?孩子心理充满的暖暖的爱意,自然就会去关爱别人。
三、亲近社会
你可别小看小孩子之间打架,这里头也有学问。所谓不打不相识,很多孩子认识伙伴都是从一场小架开始的。这个过程难免会受点皮外小伤,但有的家长就会大惊小怪的领着自家孩子上门讨说法,往往双方家长没说几句就吵起来了,殊不知孩子隔天就会忘记这场不愉快,又开开心心地玩在一起。这是人类社会性的一种表现,是进入社会之前,与人交往的“预演”,是孩子交流能力和独立能力的一种锻炼。
有时候,孩子的能力超出大人的想象,别把孩子想得太弱了。
说到这些就得说说减负了。学校作业是少了,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利用呢?很多家长就向老师讨着要复习资料,各位家长不妨参照下那32件事和我说的三件大事来帮助孩子合理利用好多余的时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6016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