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在哪儿?
表面看来,孩子出生的那天应当被看作起跑线,但实际上不准确:比如出生之前父母的身心素质、修养状况、遗传因素等等,对孩子的未来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又如有的孩子出生在繁华都市,有的出生在穷乡僻壤,有的出生于富贵之门,有的出生于贫困之家;有的孩子性格活泼好动、有的内向沉稳……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起跑线有着天壤之别。既然如此,也就无所谓输赢;如果非要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起点奔向同一个终点,实际上是抹杀了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
仔细斟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仅仅是一个商业化、功利化的口号,并不具有教育内涵。但是,它却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让他们很紧张、很无奈,它误导家长过多地考虑结果,而忽视了孩子本身的发展和个性。其实,童年的“价值”不只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童年本身也是“生活”,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生活。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负担太重,不快乐,就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序曲。
任何生命的成长都有自身的规律。现在我们吃的水果没以前甜,蔬菜也没有什么味道,鱼、肉更不香,这是过多地施肥或用生长激素的结果。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双胞胎爬梯。其中一个从出生后48周起,连续6周每天做10分钟爬梯训练,到第54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另一个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他亦可以独立爬到楼顶。由此,格赛尔得出结论:不成熟就无从学习。无目的地提前训练,过早地让孩子透支了体力、健康、智慧,可能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影响的是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人和事的兴趣,甚至影响他们对生活和未来的态度。
人生犹如一场马拉松,起跑早几秒、晚几秒,早几圈、晚几圈都不是问题,马拉松最初的领跑者不一定是最终的优胜者,孩子提前在早教班里学会的内容,或可使他一时领先于同龄人,但并不意味着一辈子领先。一个人一辈子有没有作为、有多大作为,并不一定与他在孩童时期获得了多大本事成正比,而注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却是他对待生命的态度,他的社会性能力、学习能力、较高的情商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学习所能达到的。
不可否认,生活中确有超常儿童,但他们只在人群中占1%~3%,其经历和故事不可复制,神童不是培养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禀赋,他们就像一朵朵即将开放的、不同颜色的花,父母浇灌他们的同时,更要认可他们不同的颜色、尊重他们“开放的季节”,无论早还是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aojiao/1066751.html
相关阅读: